(一)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湖北蜂业自20年代,鄂东开始活框饲养中蜂后,30年代宜都亦有人用新法过箱饲养中蜂。到1958年,黄冈、咸宁两地区因交通便利,外地客蜂入境放蜂时传播了西方蜜蜂的饲养技术,两地区的大部分中蜂改为活框饲养,但鄂西仍沿用传统方法饲养中蜂。1962年,恩施县第一中学教师陈博根据《中国养蜂》杂志介绍的方法,利用业余时间过箱中蜂,蜂蜜产量倍增。80年代初,湖北省农业局派人到鹤峰山区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推广工作卓有成效。10年间,鄂西自治州的8个县、市共过箱中蜂2万多群,占本州中蜂的1/3;推广中蜂10框标准箱1万多套。与此同时,鄂西北的房县、神农架林区也开始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本省中蜂的活框饲养技术与西方蜜蜂饲养大致相同,但在管理过程中更注重防治蜡螟和控制迁飞。
(二)西方蜜蜂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湖北秋季缺少大宗蜜源,加之初冬天气晴朗干燥,蜂群秋衰极为严重。春季阴雨低温时间长、寒潮频繁,一直持续到4月上旬后才能稳定回升,这种气候对蜂群春季复壮极为不利。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有近半数的蜂场于12月初转地两广,利用1~2月的油菜、紫云英提早繁殖,于3月初返回湖北,投入到本省的油菜、紫云英两大花期,可获取占全年产值60%的养蜂收入。进入80年代,南方的紫云英与油菜面积减少,绝大多数蜂场都改为本地越冬春繁。现多数养蜂员已把秋季管理作为全年养蜂工作的重点,近几年逐步探索,总结一套新的越秋及春繁技术措施。其要点是:当秋季外界大宗蜜源断绝之后,及早培育越冬蜂,保持群内饲料充足,于10月上旬放宽蜂路,控制蜂王产卵,以减少工蜂体力的消耗。还有一部分蜂场采取暗室管理的方法,即10月上旬扣王断子后,于10月末或11月初将蜂群移往黑暗通风的越冬室,以避光和降温方式促使蜂群安静,强制性地减少越冬蜂的活动量。这种方式能使越冬蜂量增加一倍,群势保持56框蜂。到第二年的1月下旬开始春繁,加强奖励饲喂并保证巢内哺育幼虫的花粉需求,辅以内、外包装保温,抵御早春的低温寒潮。经过约60天的繁殖,到油菜开花流蜜时,生产群势可达14~16框蜂。
据40年来的统计,50年代平均每个养蜂员年生产蜂蜜约1500kg;70年仍然保持了这一水平。80年代后期,因饲料糖价格上涨,一部分养蜂者将低等蜜留作饲料,平均年销售商品蜂蜜约1000kg。1978年以前,约有70%的蜂场不生产蜂王浆。1985年以来,蜂王浆生产技术普及,生产蜂王浆的蜂场已占到西方蜜蜂养蜂场的90%,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多数养蜂场年平均群产蜂王浆400g左右。
湖北中部与东部的养蜂场,在春季的油菜、紫云英花期结束后,部分蜂场北上河南、安徽采刺槐和枣花,于6月中旬回湖北采乌桕;另一部分蜂场则在湖北采刺槐后转入荆条、乌桕场地,7月底均转入本省芝麻、棉花场地,直至秋繁后回原地越冬。西部的荆州、宜昌等地。柑桔、刺槐花期结束后,转入鄂西乌柏场地,7月返回本地采芝麻、棉花。这些蜂场的年转地总距离在1000km以内。但也有少数蜂场1月底进入四川繁殖蜂群,采完油菜后回到湖北。
(三)多种蜂产品的开发生产
湖北省的蜂王浆生产始于1961年,由麻城县养蜂场、金水农场养蜂场试产成功,1982年后在全省推广普及。1982年,龙感湖农场牧蜂场熊应安等人试生产蜂毒成功,当年以每克75元价格售出蜂毒品粉50g;1983年,该场1000群蜂生产蜂毒品粉约5008,为全省之冠。蜂花粉的生产技术,1982年厉才在湖北普及,1984~1985年,襄阳、随州等县市的蜂花粉商品量居全省之首,每县收购蜂花粉1~3吨。全省的蜂花粉产量约10~20吨。本省的蜂胶生产于1980年从天门、黄冈开始,1983年1月,省扬子江蜂业公司从北京请来专家传授蜂胶生产与收购检验技术,当年收购商品蜂胶3吨。1980年末,全省的蜂胶生产量均维持5~10吨。1980年,湖北省科委拨给黄冈地区微生物研究所科研款l万元,用于巢蜜生产项目;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与麻城县养蜂场联合生产巢蜜,均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1984年,随州市养蜂专业户陈尚发在湖北省土产进出口公司的帮助下,生产出盐制雄蜂蛹样品10多公斤,出口到日本受到好评;1985年盐制雄蜂蛹的产量上升到300kg。最近几年,全省约有5~7个县、市推广了雄蜂蛹生产技术,年出口蜂蛹1~3吨。大部分县市已经学握了这项技术,但蜂蛹的销路不畅。
(四)蜜蜂疫病防治
湖北省的蜜蜂疫病防检体系,由各县、市的动物检疫机构和35个县市养蜂管理站联合组成。这些机构按照农业部颁布的《养蜂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的蜂病检疫对象,对本县市及外地入境的养蜂场进行检疫,发现新的疫情及时上报省养蜂管理站和省动物检疫站,省站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向各县通报疫情动态和预防措施及治疗药物,使末发病地区及早预防。
(五)蜜蜂良种繁育
70年代中期,在江西养蜂研究所(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的指导下,江陵、麻城、松滋三县市建立了种蜂场,与其它十几个大型蜂场一道承担了“长江中下游流域蜜蜂新品种培育”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配制了几个蜜蜂双交、三交组合,同时在湖北全省范围内推广卡尼鄂拉蜂与本地意蜂的杂交组合,利用杂种优势增加蜂蜜产量。70年代,有7个县级养蜂场列入全省种畜场序列。1991年,湖北省农牧业厅、财政厅决定减少种畜场数量,全省只保留25个重点种畜场,松滋县种蜂场依然保留。
1987年以来,湖北蜜蜂良种推广的重点是引进浙江蜂王浆高产种王。已有20多个县市分别从浙江平湖、肖山和浙江农业大学引种,在本县繁殖推广。1990年,农业部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意”种王100只,广水市养蜂管理站和松滋县养蜂场分两次引进25只保纯繁殖。
(六)养蜂基地建设
从1986年起,在国家计委、农业部和湖北省计委的支持下,江陵、广水、公安和祟阳、新洲、随州分别被列入国家养蜂生产、蜂产品出口体系及蜂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计划。另有鄂西自治州被批准为养蜂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国家计委和农业部累计下拔投资、拨改贷资金和贷款300万元,湖北省及地、县配套资金280万元。这些基地项目为全省养蜂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已有4个蜂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