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养蜂业之台湾养蜂史介绍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台湾省养蜂始于280多年前,清朝康熙年间,南部嘉义县关子岭附近的居民,将栖息于崖窟、树穴里的野生蜜蜂收捕于空木桶中,这些被人工饲养的蜂种是当地品种的“中华蜜蜂”,以后养蜂逐渐传播到台湾全省。

19世纪初,从意大利引进蜂种及活框饲养法到台湾省南部地区,并向全岛推广。1913年,台湾蜂群数为6287群,养蜂者2060人。1928年蜂群增至1.02万群,年产蜂蜜23.19吨,全岛近代蜂业已初步形成。

6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蜂王浆生产技术,台湾蜂业发展较快。1962年,全省有蜂3.0万群,其中西方蜂种占2/3,年产蜂蜜256吨。1969年台湾省养蜂协会成立时,登记蜂群数为3.78万群,首批会员户为286户。

1975~1979年,台湾蜂王浆向日本输出较多,刺激了蜂业发展,蜂群数由1976年的11.28万群猛增至1979年的24.73万群,养蜂户由1976年的1054户增至1979年的1468户。
1980~1989年,台湾省年平均蜂群总数为22.64万群(其中1981年最高为26.76万群),养蜂户年均1500户(其中1986年最高达2000户),每一养蜂户平均占有蜂群151群。这10年问,台湾每平方公里占有蜂群为6.3群。以养蜂数量最多的1981年计,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7.43群。

1979~1988年,台湾蜂群总数保持在20万群上下,后期由于蜂王浆外销日本数量锐减和价格大幅度滑落,养蜂者纷纷转业。1989年蜂群总数下降至11.82万群,养蜂户减为711户。养蜂户及蜂群数以中部、南部的台南、云林、屏东及嘉义县为最多。

台湾以定地饲养和生产蜂王浆为主。全岛各地均可进行春繁,只是采收龙眼、荔枝和柑桔蜜或茶花粉时转地放蜂,采龙眼、荔枝花蜜,蜂群迁场至台中、南投、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县;采柑桔花蜂蜜则往台北、宜兰等县;桃园县没有果园,盛产茶叶,茶花期全省1/3蜂群来此采收茶花粉。随着养蜂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明显提高。1989年虽然蜂群数下降,但蜂蜜和蜂王浆总产量仍为80年代第二个高产年,分别为4124吨和260.9吨,每群蜂产量分别为34.9kg和2.2kg。

20世纪初,引进西方蜂种后,意大利黄金种成为全岛主要蜜蜂品种。近几十年来,养蜂者又相继自行引种,全省没有专业育种场,任其自然交配繁殖,种系混杂,优良种性日渐退化,严重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台湾省蜜蜂病虫害较多。1967年全岛发生美洲幼虫腐臭病;1973年首先发现孢子虫病(即微粒子病);1974~1976年,雅氏瓦螨给全岛蜂群造成严重损失;1984年起,蜂群又普遍发现白垩病。上述病虫害仍潜伏于管理欠佳的养蜂场,无法完全控制。果农与菜农在花期使用农药,也对台湾蜂业造成严重威胁。

(0)
上一篇 2017年2月17日 上午9:53
下一篇 2017年2月19日 上午8: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