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北部,全省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口3510.7万。属于温带一寒温带、湿润一半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短促光照强,雨热同季,植物生长繁茂,蜜源植物花期集中,具有发展养蜂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是全国养蜂牛产重点省份之一。
在古代,黑龙江省是肃慎部族渔猎地区。历史上利用蜂蜜及蜂蜡最早记载是《渤海国志长篇》。渤海国王大钦茂于公元764年派使臣东渡日本,带去的珍贵礼品就是蜂蜜,距今已有1200多年。北宋时契丹国经常向宋朝进贡蜂蜜、蜂蜡等物品。明代满族首领以蜂蜜朝贡,并兼开蜜市、曾兴盛一时。
黑龙江省养蜂约始于明代,《饶河县志》记载:本地养蜂最迟应为明建失儿兀赤卫时期(永乐二年以后)1404年以后即有之。
《中俄理珲条约》(1858年)的签订,把乌苏里江以东划为中俄共管,俄国旧教徒大量涌入,并将蜜蜂带入饲养。据俄人弗·克·阿尔谢尼耶夫著《在乌苏里江的莽林中》(1902~1906)一书记载,1906年5月31日,作者曾到过扎戈尔亚村附近帕纳切夫的养蜂场,见到该场树有大栅栏,并用桶养蜂……。1896年,俄人的黑色蜂种进入今黑龙江省域,并推行新法养蜂。引入黑龙江省境内的黑色蜜蜂主要区域有:一是由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越江引入东北部地区;二是由黑龙江以北越江引入北部地区;三是经满洲里口岸较大量用火车运入,广泛分布在铁路沿线饲养。据《珠河县志》引自《经济月刊》资料记载:1925年日人调查。黑龙江铁路沿线养蜂12510箱,1926年俄人调查为13493箱。俄国蜂蜜商人卞夫,1927年调查为17110箱。30年代,意大利蜂从内地运入本省。到1949年,全省约有蜜蜂2万群。
50年代,黑龙江养蜂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54年省内各农业学校的农学、畜牧、园艺专业陆续开设养蜂课。1956年开始在亚布力、齐齐哈尔、乌吉密等地举办过多次养蜂训练班和现场会。1958年,省农业厅、商业厅还召开了养蜂评比、经验交流会,对当时养蜂生产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95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设立养蜂科研组,黑龙江省开始有厂养蜂科研机构。50年代末全省养蜂达15万群。
60~70年代,全省养蜂生产稳步发展。1967年,蜂群为13万群,收购蜂蜜6500吨。1969年蜂群达到20万群。由了南北长途转地的兴起,外省养蜂者大量入境放蜂,黑龙江省蜂场也开始转地去南方,致使蜂螨在黑龙江省蔓延。1962年牡丹江农科所将养蜂科研组改为养蜂研究宰。这一时期,省农业局在发展养蜂生产上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建立了四个蜜蜂原种场和种蜂场;成立了省养蜂试验站;在牡丹江农业学校举办数期养蜂师资班和学习班;并加强了东北黑蜂的保护工作。1979年在尚志县建起一处蜂蜜加工厂。
80年代初,黑龙江养蜂生产恢复较快。1983年全省养蜂19.6万群,年产蜂蜜9600吨。1986年成立省养蜂学会,划定了东北黑蜂保护区。相继在6个市县建立了县一级养蜂管理站,牡丹江农校成立了养蜂专业,蜂业科研工作进展较快,成绩显著。80年代是全省养蜂业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但是,经过1984年养蜂低潮之后,养蜂生产开始滑坡,到1991年全省蜂群数量只有8.1万群,年产蜂蜜3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