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养蜂业之新疆养蜂简史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新疆养蜂历史,据1933年吴绍磷编《新疆概观》记载:“蜜蜂甚多,土人亦知养蜂,但用旧法”。1957年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张爱平的调查报告:“新疆养蜂始于1910~1912年间。据尼勒克种蜂场有关《新疆黑蜂资源调查与研究试验报告》介绍:黑蜂是本世纪20年代,约1925年或1926年由俄罗斯人从中亚细亚经哈萨克斯坦带入新疆,带入时只有十几群,并定地在伊宁饲养。经过几十年的传播,才逐渐由伊宁市发展到特克斯、晤苏、霍城、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及北疆的阿勒泰地区。根据现有资料,新疆养蜂业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1957年以前的缓慢发展时期

自本世纪初引进西方蜂种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新疆养蜂业发展缓慢。1950年全疆仅有2000群蜂,产蜜约40吨左右。且只限于现伊犁山区草原的俄罗斯族人饲养,集中十巩留、新源、尼勒克、伊宁等少数县。采用笨重的俄式横卧式蜂箱定地饲养,管理粗放,以自然分蜂繁殖蜂群,露天饲喂,室内越冬。出室后,任其发展,到5~6月份自然分群30%左右,7~8月大流蜜期采蜜群可达10~12框蜂,—般群均年产蜜20kg左右。蜂种是新疆黑蜂。到1957年,蜂群发展到9100群,年产蜜205吨,收购商品蜜50吨。

(二)1958~1965年的迅猛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新疆养蜂业的飞跃发展阶段。50年代末,由于自治区政府的重视,业务部门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发展养蜂生产,制订了“大力发展国营养蜂,社办国营并举;老区的蜂群以采蜜和分蜂并重,新区分蜂为主;积极发展扩大农区和果树区以及牧区的养蜂业,重点建立新的养蜂基地”的养蜂生产方针。1958年建立了尼勒克种蜂场,1960年初经农业厅决定,在鄯善、吐鲁番等地又建7个种蜂场。同时,农业,外贸、商业、生产建设兵团紧密配合,大量引进蜂种,举办养蜂技术训练班,使全区养蜂生产有了飞跃发展,蜂群数和产蜜量明显增长。1959年全疆养蜂达到2.16万群,产蜜382.6吨,平均每群年产蜂蜜31.5kg。1960年,地方、生产建设兵团、外贸、商业各大系统先后从湖北、浙江等地引进新蜂种8000余群,并在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吐鲁番、鄯善、哈密等地建立起专业养蜂场。为发展南疆新蜂区莫定了基础,使养蜂生产由北向南、由山区草原区扩展到40个县、市。1958年以后,自治区和各地举办了各类养蜂人员培训班。其中自治区在尼勒克园艺场种蜂场等地办培训班7次,共培训370余人,地方培训150多人。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广饲养强群,人工养王,有计划分蜂和安全越冬等关键技术,加强户蜂群的四季管理,使蜂群数和产蜜量明显提高。到1965年全区已饲养蜜蜂3.4万群,产商品蜜870吨,比1950年增长20多倍。1963年推广室外强群越冬,解决了蜂群安全越冬的问题。

(三)1966~1973年的滑坡时期

新疆养蜂业这一时期是新疆养蜂生产下降阶段。当时的社会波动,干扰了养蜂生产。据1973年自治区农林局、供销社在伊宁市召开的“全疆养蜂生产座谈会”统汁,全区蜂群下降到2.15万群,产蜜758吨,收购商品蜜420吨,比1965年的蜂群数、产蜜量分别减少47%和51%。

(四)1974~1990年的稳步增长时期

70年代中期开始,农、商(供销社)密切配合,积极抓收购促生产,配备了专职干部,召开各类养蜂专业会议或举办养蜂训练班,引进新蜂种,建立新的种(养)蜂场,发展新区填补养蜂空白地、县,使蜂群数和产蜜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1983年底统计,全区13个地(州)有68个养蜂场,养蜂4.3万群,蜂蜜总产量2000吨。其中收购商品蜜1273吨,外贸出口90吨,比50年代初期蜂群数和产蜜量均增长20倍以上。养蜂地区也由原来的40个县、市发展到64个县、市,占全区82个县的75%。养蜂队伍也由1973年的800多人扩大到近2000人。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项上作:

1.农商配合,加强管理,扶持养蜂生产

1973年召开了全区养蜂会议,传达了全国养蜂会议精神,总结了养蜂生产的正反面经验,提出了今后规划和措施。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以(1974)42号文件批转了《全疆养蜂生产座谈会会议纪要》下发各地。区供销社土产果品公司大力扶持生产,组织收购,仅1974~1975两年为全区养蜂生产投资贷款30万元。并配备了专职干部抓生产,促收购,经营蜂具,推动了养蜂新区的发展,老区进一步巩固提高。克孜勒苏州和博尔塔拉州的博乐市1974年开始引进种蜂,成立州种蜂场,现已发展到干余群蜂,填补了地州一级养蜂空白。哈密养蜂老区,在总结60年代蜜蜂大量死亡的经验教训后,1975年首次召开地区养蜂会议,农业供销部门密切配合,成立地区养蜂接待办公室,由农林局和地区供销社负责日常工作,帮助社队解决资金,引进蜂种、购入蜂具、派人学习、请技术人员指导。当年由1个蜂场40群蜂发展到13个蜂场420群蜂,产蜜61吨。到1979年养蜂达800多群,产蜜170吨。喀什、巴音郭楞、昌吉、吐鲁香等地、州也十分重视养蜂生产,喀什地区供销社为扶持生产,以产促销,配备专职养蜂技术干部,3年内组织了近6万件蜂具供应生产所需,并组织引进了意大利、卡尼鄂拉、塞浦路斯等4个蜜蜂品种27只蜂王,使1979年全地区养蜂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养蜂5300群,产蜜1470吨。特克斯县在县种蜂场推动下,从县委机关到每个公社、农牧场都养蜂,同时组织专人对全县蜜源进行了普查,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生产计划,因而使全县办起22个养蜂场,养蜂2000多群。

2.培训技术人员,发展新区,巩固老区

1973~1978年,全区有18人参加全国性的养蜂会议和技术培训。自治区农商两家联合,于1975年在乌鲁木齐五一农场举办全区养蜂技训班一期,1978年在奇台县供销社养蜂接待站举办蜂训班一期,合计受训的养蜂人员100多人。同时,各地也组织了人才培训。还组织养蜂人员到东北、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参观学习,出售蜂种,由购蜂单位先派入学习后供应蜂种,采取“三包”(包当年产蜜、包教技术、包安全越冬)等办法,培养了一批养蜂技术人员。使养蜂技术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新区蜂群发展迅速,成绩显著。1979年吐鲁番地区有蜂5000群,产蜜195吨,其中吐鲁番县有蜂3000多群,年产商品蜜100吨左右,比1965年蜂群增长28倍。喀什地区岳普湖县蜂群1200群,其中社队所有700多群,机关副业农场养蜂340群,社员家庭养蜂约200群,年产蜜23吨。昌吉州也是养蜂新区,州县两级都有专人抓养蜂。奇台、昌吉等县成立了多种经营或养蜂生产办公室,负责生产、收购、蜜源场地安排及养蜂员的技术培训等工作。1979年全州蜂群达4300群,产蜜224吨。巴音郭楞州农业局配备了专职干部抓养蜂,l979年有蜂2000多群,产蜜100吨。

3.利用杂种优势推广良种

新疆除特有的新疆黑蜂以外,还有引进的意大利蜂。为了提高产蜜量和繁殖率,自1974年开始从国外引进的卡尼鄂拉、塞浦路斯、高加索、意大利蜂原种、美国三环意蜂、中国东北黑蜂及其单交和双交杂种蜂进行试养,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据巴州、疏附县蜂场反映,用新引进的蜂种作杂交育种和提纯复壮所繁殖的蜂群比当地原有蜂群产蜜量高15%~30%,繁殖率、抗病虫力、越冬性、节约饲料等方面表现良好。1990年全区养蜂44678群,产蜜1469吨。

(0)
上一篇 2016年7月24日 上午7:55
下一篇 2016年7月24日 上午8: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