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新西兰麦卢卡蜂蜜掺假事件和丹麦下架中国假蜂蜜事件的影响,蜂蜜产品遭遇“信任危机”,蜂蜜产业发展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是蜂蜜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5年我国蜂蜜出口14.48万吨,同比增长11.56%,出口金额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明显,国内外产品标准差异、自身品质不足及主要贸易国壁垒高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蜂蜜出口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贸易壁垒频发,出口之路受阻。一方面,欧美等国对我国出口蜂蜜惩罚性关税不断加重,2015年5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蜂蜜做出反倾销行政复审终裁,核定我国蜂蜜出口企业的普遍税率为 2.63 美元/千克(即征收183.8%的反倾销税),法国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蜂蜜产品征收高达 209.9%的关税税率,我国蜂蜜出口上述两国之路基本断绝;另一方面,我国蜂蜜主要出口市场不断对蜂蜜农药残留标准、规则进行调整,出口难度加大,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涉及蜂蜜农兽残限量指标有78种,其中72项我国尚无限量要求,2016年3月,日本厚生劳动省进一步修改进口食品强化监控计划,增加蜂蜜及制品中泰乐菌素、双甲脒的进口强化监控检查;另一大市场欧盟与蜂蜜相关的指令、法规多达7个,检测项目涉及8大类、100余项,2015年11月,欧盟再次修订蜂蜜中阿维菌素等4项农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并拟于2016年5月起新增蜂蜜中六氯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二是蜂蜜定义不一,国标尚不完善。在我国现行唯一的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中定义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强调经充分酿造即可,允许存在蜂蜜采收后人工加工的过程;而德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对蜂蜜的定义则强调蜂蜜作为一种天然物质,无添加、无提取,而经过化学工艺加工或添加其他物质的均不能称为蜂蜜,与我国有实质性差别;我国国标中规定“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要达到60%,蔗糖含量不得超过10%”,尽管蔗糖的含量不多,但间接默认加糖行为的合法性,假蜂蜜中掺入水稻、小麦等植物的淀粉转化糖后,用传统的碳同位素方法难以测定,存在监管盲区,使得出口企业易在不知情下收购到掺假蜂蜜;我国国标中对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的规定不明确,缺乏具体指标或具体参照标准,标准执行中存在困难。
三是质量存在隐患,产品声誉受损。近年来受兽药残留超标、掺假产品等质量安全事件影响,我国蜂蜜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声誉受损。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共抽检2584批次蜂蜜样品,其中不合格产品116批次,多批次检出禁用兽药氯霉素;法国、西班牙等国规定进口我国蜂蜜仅作为制药、化妆品等工业用途,禁止食用;2015年5月,西班牙农业组织coag称,中国蜂蜜存在诸多问题,要求在产品包装上强制性标出产地国名;国外也屡屡通报中国假蜂蜜事件,2015年10月芜湖某蜂业公司出口欧盟的椴树蜂蜜被欧盟rasff通报疑似造假,2016年2月,据丹麦兽医与食品管理局称,大量的中国假蜂蜜正在丹麦各超市出售,经营者通过向蜂蜜中加糖的方式获利,经抽取样品检测,其中80%的样品非真实蜂蜜。
四是产品低端为主,国际竞争力差。2015年我国蜂蜜平均出口单价为1995美元/吨,同比下降0.5%,出口价格较主要国际竞争对手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平均低1000美元/吨,被冠以“全球最廉价”头衔;而以出口小包装蜂蜜成品为主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等我国进口蜂蜜主要来源国,拥有完善的生产支持体系、雄厚的财政补贴以及专业的机械化、信息化配套设施,蜂蜜出口价格远远高于世界蜂蜜出口均价,并号称“优质优价”来抢占我国蜂蜜产品高端市场,2015年我国进口蜂蜜6517吨、7482万美元,同比增长31.7%和45.6%,均价11479美元/吨,同比增长10.5%,据中国蜂产品协会调查,市场在售的国内1300个品牌蜂蜜均价为35.4元/500g,进口蜂蜜均价为305.5元/500g,是国产蜂蜜均价的8.6倍;同时我国蜂蜜“数量扩展,低价竞销”的出口方式使得养蜂人为提高产量,将本该一周才成熟封盖的蜜按天割取,以得到总量较大但品质较差的非成熟蜜,出口至国外常被作为“糖浆”处理,难以培育出符合国外市场的高端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十分有限。
面对日益严峻的蜂蜜出口形势,建议:一是加快修订完善蜂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研究建立切实有效的蜂蜜掺假检验方法。二是大力规范和净化蜂蜜市场,广泛接受消费者监督,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促进蜂蜜市场的公开透明。三是建立健全符合中国蜂蜜属性特点的蜂蜜数据库,并邀请国外权威检测机构共同参与,争取认同和公正对待,为我蜂蜜进出口贸易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四是扶持培育蜂蜜出口龙头企业,创建蜂蜜出口品牌,提升出口品质、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