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养蜂业之河南蜂业发展历程介绍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河南是中国养蜂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进行的研究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了“蜜”字。又据史料记载,殷末周始,周武王兴兵伐封时,行军大旗上聚集蜂团,被认为是吉兆,命旗为“蜂磊”。明朝末年山西洪洞县人张德广其后裔辗转来到郑州城西“老八家庄“定居,靠养蜂为生,效益极佳,村民竞相从之,故以后将该村更名为“蜜蜂张庄”,沿用至今。

西方蜜蜂及活框饲养蜜蜂技术大约在1924年前后传入本省。在郑州、开封、新乡一带,新郑王荫南、开封朱润德等于1924年左右即开始饲养意大利蜂,开本地新法养蜂之先河。到1935年前后发展到相当规模,其中尤以朱润德蜂场规模最大,有意大利蜂170群。1935年,汝南县城有5个大蜂场,并且成立了“汝南县养蜂协进会”,联络各乡养蜂者百余人,研究新技术,推广新蜂种。据省统计局统计,1935年全省有44个县饲养蜜蜂,公立蜂场9个,私立蜂场135个,全省共养蜂8806群,其中意大利蜂4504群,中蜂4302群,年产蜂蜜120吨。抗日战争爆发后,养蜂业受到严重破坏。河南养蜂数量下降一半,之后虽有所发展,但到1950年也仅恢复到9000群,蜂蜜产量12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采取鼓励和扶持养蜂业发展的政策,养蜂生产得以稳步发展。1958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的报告》后,养蜂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重视,饲养量出现了较高的发展势头。这期间,个体蜂群逐渐转为集体饲养,意大利蜂数量逐年上升,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得到推广。全省蜂群数量稳定在十几万群之间。60年代初期,长途转地放蜂在河南风靡一时,并为绝大多数蜂场所采用。70年代中期,中蜂囊状幼虫病传入本省,给中蜂饲养造成了严重损失。1978年以来,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得到了落实,国营、集体蜂场以不同形式承包,养蜂专业户、重点户成为养蜂的主力军。同时,农民副业养蜂也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山区,养蜂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途径。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养蜂新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得到普及,养蜂收入成倍增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蜂的积极性,养蜂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1991年,全省养蜂440万群(包括中蜂4万余群),蜂蜜产量1.4万吨,同年蜂蜜出产量4800吨,蜂群数居全国第四位。平均每群蜂产蜜量31.1kg,比同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在国内名列前矛。1991年全省蜂王浆产量在100吨左右,生产技术已经在养蜂重点户、专业户中普遍推广。

(1)
上一篇 2017年6月16日 上午8:33
下一篇 2017年6月16日 下午9: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