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唐朝诗人罗隐的这两句诗,写出了蜜蜂的生存环境特点。甘肃徽县大河店乡硬湾村的蜜蜂养殖场,就建在这种“无限风光”的地方。
硬湾村有叠彩峰岭,有草木无边,紫藤花、七里香等各种鲜花点染山峦,实在是令人陶醉的美景场面。但在过去,这里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难有显著的发展。再加上水量有限,当地人干脆给自己的家乡起了个狠心的名字:硬湾。意思是,这里没什么生机和希望,村民生活辛苦命运多艰。
现在再到硬湾村,景象完全不一样。1200多个蜂箱,摆在各处山坡上。无数蜜蜂穿梭来去,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蜂农们协助蜜蜂做好各项采蜜的工作,也忙碌在山坡上。通过合作社的带动,硬湾村村民发展起了养蜂业。养蜂的收入增加了,致富的梦想接近了,硬湾村变得不那么“硬”了。
据村民介绍,这里有个地方叫龙崖,所以出产的蜂蜜就叫龙崖蜜。徽县县委组织部长刘永成,受县委委托,带领硬湾村村民组建了龙崖老巢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发挥组织部门的优势,在一般的合作社模式中强化了党支部的作用,使得合作社成为发展集体经济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组织。这个新模式可以概括为“党支部 合作社 电商 农户”,特点是注重集体发展和积累。
在这个模式中,集体资金除了用于给贫困户配股及分红外,每年要留出集体积累部分。用集体积累部分来开展村中各项公益性工作,比如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幼儿园等。对于脱贫后又返贫的,也可以提供救助。刘永成表示,既要帮群众进行产业扶贫,又要帮群众提高集体觉悟,这样的扶贫效果才能巩固得住。
龙崖土蜂蜜由于没有污染,品质非常好,很受市场的欢迎。一斤蜂蜜卖到90元,社员们很受鼓舞。但是刘永成并不感到满意,他还在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他发现用塑料罐装蜂蜜,一旦蜂蜜吃完了罐子就没啥大用了,很不节约和环保。于是他设想把蜂蜜罐子同时做成水杯,吃完了蜂蜜可以用来喝水,既节约资源又减少污染。作为一个从农家长大的孩子,刘永成熟知很多乡村知识,养鸡养猪养蜂样样在行。他发现蜜蜂很喜欢树木,于是突发奇想,把蜂箱固定到树干上,从而“发明”了“树蜜”。他解释,蜜蜂天生喜树,只不过由于树上做窝困难,才退而求其次选择山崖、土洞等处产蜜。作为一个组织部长,他经常上山下乡去指导合作社的发展,把组织工作做到了群众中间。
高志年是硬湾村的村支书,也是龙崖养蜂合作社的理事长。理所当然,他肩负起了组织部门赋予的党支部领导合作社的任务。从前他做建筑包工,习惯了轰隆隆的铲车轰鸣。现在他做老巢养蜂,听起了嗡嗡嗡的蜜蜂出行。“每个人都有一份事业心”,高志年这样评价社员们的积极性。感到振奋的老高,决心带领大家好好创业。为此,他把家中的挖掘机拿出来,给合作社用。
袁碧刚不是龙崖养蜂合作社的,可这天,他翻山越岭地走了好久,赶了过来。他是青泥黑猪养殖合作社的理事长,这次来龙崖合作社是为“取经”。袁碧刚说,他深感党支部的领导,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以前也多次参加合作社,但都由于缺乏党支部的领导和集体经济做基础,矛盾丛生而导致解体。他听说龙崖这里的党支部作用发挥得好,特意赶来学习经验。
今年4月,徽县县委确立“123带动百千万”工程,其中“1”的含义就是“每个行政村确定一个富民产业”。无论是青泥黑猪,还是龙崖树蜜,都是这样的产业。徽县地处中国南北分界区域,气候独特环境优美,形成了一些比较独特的产业。包括组织部在内的各个单位,发挥全县各地的优势,把几大产业越做越强:苗木远销全国各地,蔬菜品质小有名气,养殖主打黑猪蜂蜜……接下来,随着陇南交通水平显著提升,徽县还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了重点项目。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这两句赞美蜜蜂的诗,其实也是徽县干部群众的真实写照。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他们殚精竭虑不断进取,酿造着脱贫致富的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