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养蜂业之养蜂先进技术经验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养蜂生产是技术性很强的养殖业,为了提高养蜂技术水平,浙江省各级蜂业管理部门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使全省的养蜂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不仅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而且促进了养蜂业的持续发展。

(一)总结推广“开巢门长途安全运蜂”技术

50~60年代,蜂群在长途转运中是关闭蜂箱巢门,经过24小时运输,虽在沿途暂时停靠放蜂,但往往出现蜜蜂闷死现象,损失惨重。桐庐县江小毛在多年放蜂实践中观察到:这是由于转运途中环境不断变化,加之行车震动,引起蜜蜂骚动不安,尤以成年工蜂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促使巢温升高,氧气不足,造成死蜂事故,于是桐庐县洋洲公社蜂场,1971年从四川成都到河南信阳的蜂群转运期间,决定进行开巢门运蜂试验。他们选择260群蜂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经历1656km、60多小时的长途运输,结果是开巢门运蜂试验组大约有30%的成年工蜂在开巢门运蜂时飞逃,但保住了箱内的幼虫、幼蜂和青年蜂,蜂王产卵和哺育幼虫均正常,保持一定的群势,而关巢门运蜂的对照组群势明显下降。以后他们又开展了棚车、敞车运输反复试验,证实了开巢门运蜂的方法是可行的。1973年在农林部召开的全国养蜂经验交流会上介绍后,这一经验得到充分肯定。各地仿效后,都收到同样理想的效果。从此,开巢门运蜂被列入全国蜜蜂技术操作规程。

(二)攻克茶花蜜源禁区

茶花,是浙江省一种主要的晚秋优质蜜粉源植物。茶园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全省86个县、市中,种植茶树的有73个县市,分布范围达84.9%,种植面积达15.9万公顷,茶花开花期为2个月。但长期以来,养蜂者一直认为茶花蜜有毒,蜜蜂采集后会引起幼虫死亡而腐烂,故养蜂者视茶园为放蜂禁区。为了开发利用这一蜜源资源,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局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确定进行“防治蜜蜂茶花蜜中毒”的研究,1977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与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局共同主持该课题,经过7年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成功。查明不是茶花蜜有毒,而是茶蜜中含有14.2%的低聚糖,不易被蜜蜂幼虫消化吸收,从而引起幼虫营养性生理障碍导致死亡腐烂。经过多次试验,课题组总结出用柠檬酸、酒精、大黄、苏打片、多酶片等药物酶解、酸解茶花蜜,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在生产上采用分区管理(繁殖区与采蜜区)结合喂饲药物的方法,能有效地防治茶花“烂子”。这项科研成果,打开了“茶花放蜂禁区”。利用茶花生产蜂王浆、蜂花粉和培育健壮越冬蜂,每群蜂可增值40~50元。该成果1983年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我国南方茶花蜜源的采集利用和防止蜜蜂茶花蜜中毒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在浙江省和全国部分省区推广应用。

(三)研制推广蜂王浆高产全塑台基条

台基,是专门用于培育蜂王的人型巢房,也是生产蜂王浆的主要工具。过去生产蜂王浆的台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蜂蜡做的蜡杯,另一类是塑料台基。蜡杯制作麻烦,易损坏,使用不便;塑料台基的台型呈倒梯形,不符合蜜蜂的生物学习性,且都没有台基盖。为了克服上述弊病,提高生产力,浙江农业大学牧医系陈盛禄等,于1982年开始对台基的台型、大小等进行了研究,1985年研制出新型高产全塑台基条。这种台基条的台型和台基盖属国内外首创。具有接受率高、产量高、使用方便、省工省时、卫生耐用,便于生产操作。该台基条全长42.3cm,和产浆框木条等长,上面均匀分布着25个直筒形台基,一次性解决了制台、粘台等繁琐工序,是蜂王浆生产工艺卜的一项重大改进。1986年进行测试结果:新型台基条的蜂王浆产量比对照组平均提高32.4%,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进行了重复测试,蜂王浆产量提高33.16%,差异均极显著。1988年新型高产全塑台基条通过全国鉴定,并获得国家专利。到1989年止,已向全国28个省(市、区)的7l6个县(市)推广了130多万条,约增产蜂王浆183吨,增加养蜂产值50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该课题分别获浙江省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陈盛禄副教授被浙江省政府授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年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局又研制出一种台形口内收、筒体球底、台壁相切的每条31只或33只的台基条,蜂王浆产量可增产12.415.9%,当年推广了30万条,获得了国家专利。

(四)开发推广养蜂者培育的蜂王浆高产蜂种

随着蜂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发展,蜂王浆的生产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多年来,蜂王浆产量徘徊不前,是与蜂种的选育和改良工作有关。80年代,一些地方的养蜂者已经注意选育蜂下浆高产的优良蜂种。平湖县养蜂专业户周良观、王进和肖山市养蜂专业户洪德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分别筛选出蜂王浆高产意大利蜂蜂种。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其蜂王浆高产性状,后经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局批准,开展了“蜂王浆高产蜂种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采用建立母系档案,实行隔离交尾,提高选择强度和缩短世代间隔等综合育种技术,使平湖、肖山蜂王浆高产蜂种的性状进一步提高,产量持续上升,分别从1986年的2.01kg和2.2kg提高到1989年的3.01kg和3.06kg。1988年在慈溪、桐庐、江山等10个县(市)41个试验户的2623次测定结果,平湖蜂种每群每次蜂王浆产量平均比对照组多20.168,提高83.69%;肖山蜂种多10.51g,提高43.71%,接着采用以“两步卵虫输送法”为主的换种改良技术,在全省32个县(市)进行全面推广,共改良低产蜂群30多万群,增产蜂王浆140多吨,增加经济收入2400多万元。1989年1月,浙江省农业厅批准建立了平湖县种蜂场和肖山市种蜂繁育场,正式向全国提供优良种蜂王。建场当年向全国25个省(市)的206个县(市)提供种蜂王1655只。该课题获1990年浙江省农业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开发利用蜂产品资源

70年代,杭州市牛奶公司蜂场首先对蜂王幼虫进行研究。组成领导、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养蜂工人三结合的攻关班子,同时还和科研单位及12家医院进行协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由省肿瘤医院等12家医院临床验证,让明蜂王幼虫对治疗各种肝炎、风湿性关节灸、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白血球减少等有显著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0%~90.5%。在1973年成功地生产出“蜂王胎片”这一新药。1982年杭州市牛奶公司蜂场和省体委体工大队的运动员进行合作,测定蜂花粉的医疗保健功效。经过两年的试验,搜集了1.5万多个数据。证明蜂花粉对促进健康、增强耐力,提高运动员成绩有明显的作用。1983年,研制成中国第一代蜂花粉保健食品“保灵蜜”。尔后义推出了“中国花粉口服液”,该产品荣获31届国际养蜂博览会集体金奖。

80年代以来,医药卫生部门、养蜂场共同配合进行试验研究,陆续生产了30多种蜂花粉营养食品和滋补品。兰溪市云山制药厂生产的花粉制品“前列康片”,产品远销海内外。浙江省的蜂产品制品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和享有声誉,1991年还进入了国际市场。

(0)
上一篇 2017年2月11日 上午9:04
下一篇 2017年2月11日 上午9: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