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气温骤降,24岁小伙聂权与妻子罗江兰决定冒雨把放置山里的40余箱蜂蜜转移到自家院落和厢房楼上,以方便更好地照看。
1992年11月出生的聂权,家住贵州省岑巩县平庄镇亚林村。今年正月,聂权与邻村1990年9月出生的苗族姑娘罗江兰在自家养蜂场里喜结连理。
17岁便外出打工
平庄镇地处贵州黔东南州岑巩县与铜仁地区石阡、江口交界地,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是该县最为贫困的乡镇。
聂权从小家庭就十分困难,在家排行老二。
“父母都没文化、没技术,一年辛辛苦苦到头来耕种的粮食还不够全家人吃,再说还要供哥哥和我读书。”2008年,正在县城职校念书的聂权不想让父母太辛苦,决定放弃学业跟堂叔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6年打工生涯,先后在建筑工地干过苦工、在服装厂跑过销售、发过传单贴过广告……”未满17岁的聂权,由于没有大学文凭和专业技能,只能从事各种苦活累活。
“一年到头省吃俭用,寄给父母补贴家用还不到2万元。”聂权说。
“互联网 蜂蜜”尝到甜头
2014年8月,正在浙江金华打工的聂权,看到手机微信朋友圈有人在推销蜂蜜,便想到了老家表哥吴光平正犯愁自家蜂蜜销路的事。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聂权把表哥家的蜂蜜拿到朋友圈推销。“有个重庆网友一次性就购买了10斤,价格90元/斤。”因为表哥家的蜂蜜品质纯正,不到1个月,聂权就打开了销路。
网络销售一呼百应,表哥家的蜂蜜销路打开后供不应求。2015年春节返乡,聂权听从了表哥的建议,毅然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平庄镇境内共有大小山头500余座,溪河纵横,拥有14.7万亩林地,其中1.5万亩可发展林下经济,还有近1500亩五倍子、板栗、桃李、杜仲等经济林,四季蜜源不断,发展林下养蜂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养蜜不争田、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算得上是理想的‘空中农业’。”聂权通过详细考察后,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养蜂。
潜心研究成为“养蜂专家”
说干就干,2015年3月,聂权投入万余元请人做了蜂箱,开始了自己的养蜂生活。
“有了蜂箱没有蜂群入住怎么办?”养蜂伊始,聂权的招蜂引蜜道路一波三折。
“好不容易引来一窝蜂群,可没过几天,蜂箱内蜂群便跑得无影无踪。”聂权说,这种窘况前后持续了3个多月、失败了上百次。
不服输的聂权几经钻研,终于摸索出了“在蜂箱内掉用子脾”的方法,招来的蜜蜂留下来了。
聂权说,为了掌握招蜂引蜜技术,他先后花了近万元买书自学。
蜂场酿就一段甜蜜佳话
又到冬蜜产出时节,成群结队的小蜜蜂围绕着成排的蜂箱翩翩起舞……正在蜂场忙碌的聂权、罗江兰恩爱甜蜜。
“春天漫山遍野都是桃李、玉兰、油菜花、杜鹃花和海棠花,夏天有辣椒、玉米、板栗、蔬菜花,秋天有五倍子、辣柳、桂花和野菊花,冬天有樱桃、枇杷和梅花……”谈起家乡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小两口说得头头是道。
“小时候常去表哥家玩,最爱吃表哥家的蜂蜜,长大后一直想找一位养蜂阿哥做自己的白马王子。”罗江兰对养蜂人情有独钟。
2014年6月,罗江兰在浙江打工时认识了聂权。随后,两人互生好感。
“特别是听他说想回家养蜂的打算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谈起自己的恋爱经历,罗江兰腼腆细语。
聂权说,初养蜂时,要不是罗江兰一次次给他鼓劲,或许他早就放弃了。
3个月后,聂权夫妻俩终于成功招来了一箱蜜蜂(中华蜂)并成功采下了油菜花糖。
看到蜂巢内积满了厚厚一层蜂蜜时,聂权、罗江兰夫妻俩都乐坏了。
尝到甜头后,夫妻俩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目前,聂权夫妇俩的蜂群已发展到80余箱。年产蜜700余公斤,市价120元/斤,收入15万余元。
今年4月,夫妻俩还与4个村民联合办起了频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达到8个,蜂箱300多个,年收入达40余万元,蜂蜜远销浙江、广东、湖南等地。
夫妻俩向村民分享“甜蜜经验”
一夜之间,聂权、罗江兰夫妻俩养蜂致富的故事传遍村子,一些乡亲们也想学养蜂,聂权夫妻二人总是有求必应。
村民李阳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在聂权夫妇的帮助下,李阳家开始学习养蜂,短短几个月,如今他家的蜂群已发展到了10余箱,蜜糖出售也已获益近2万元。
“小两口不但养蜂技术好,而且人也挺好,总是随到随学、随喊随到……”谈起聂权夫妻俩的优点,李阳赞不绝口。
村民潘元娣告诉记者,在聂权的帮助下,她家也养起了蜂,如今,她家的“巢蜂蜜”已通过微商销往广东、湖南等地。
谈起养蜂致富的美好前景,聂权夫妇信心满满:“下一步将采取‘合作社 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 微商’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做大做强蜂蜜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发展养蜂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