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中蜂产业“勇立潮头”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的本土蜜蜂,2006年列为我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近年来,县供销合作社不断深化改革,围绕“康养休闲”主题,引领我县中蜂产业蓬勃发展。
资源优势明显,产业优势突出
资源优势明显。我县位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县境内群山连绵,重峦叠嶂,峰坝交错,沟壑纵横,以中、低山为主,兼有山原、丘陵。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状下降,顺北东、南西向近似平行排列的方斗山、七曜山纵贯全境。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较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 6.5 ℃,最热月平均气温2 7.0 ℃;最冷月平均气温5.5 ℃,大于1 0 ℃有效积温4950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15.7 小时,无霜期179天至320天。
全县林地和园地面积315.6万亩,其中杂灌林约为200多万亩,可承载饲养20万群中蜂。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已查明的灌木类、草本类、药材类等野生植物蜜源2216种。同时,我县是中国的“黄连之乡”,黄连花蜜源更是全国所独有的资源。
产业优势突出。一是饲养中蜂投入小、见效快,当年投入即可收回成本并获取较为可观的利润,然后实现长期稳定增收。民间有“养一桶蜂胜种两亩地”的说法,按一个家庭以粗放型方式饲养30群蜂计算,一年便可收入4.5万元。二是中蜂养殖可以就地取材、就地选点建场,既可以在林间荒山之中、悬崖峭壁之上,也可以在房前屋后、地角路旁,不同其他产业争田占地。三是饲养中蜂劳动强度低,养20群中蜂相当于种1亩地的劳动强度,一个人专业养蜂可达80—120群,而且老弱病残皆可养,适宜大范围推广。
发展基础坚实,发展成效显著
发展基础坚实。中蜂产业已覆盖全县33个乡镇(街道)、179个行政村,蜂农4815户。已培育和建成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的中蜂养殖基地5个,规模养殖园10个,中蜂家庭农场150多个,30群以上的养蜂大户500多个,全县饲养总量达到68150群,形成了中蜂产业点面结合、线片相连的规模基础。
“产加销”一体化链条基本形成。已建有中蜂原种场1个,种蜂繁育分场3个,负责优质种蜂王的培育和种蜂群的繁育;有蜜蜂合作社12个,负责区域的中蜂规模发展;有技术服务公司1个,配备专职技术服务人员22名、临时技术人员25名,负责重点区域的技术指导服务、蜂蜜质量管理的全程监督;有中蜂龙头公司1个,蜂蜜加工厂1个,负责指导协调、养蜂技术支撑、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产品品牌的创建、蜂蜜收购、加工和销售等。
逐年提高“石柱蜂蜜”价格。通过采取蜜蜂合作社保护价收购和指导价销售、中蜂公司与农户合作经营的方式,使蜂蜜价格从40元/斤逐步提高到150-180元/斤。
提升“石柱蜂蜜”品质。目前“石柱蜂蜜”备受县内外、市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每年的蜂蜜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并告售罄。农业部刘英杰司长赴石调研时称:“一日一杯蜂蜜水,不辞长作石柱人”,对石柱蜂蜜品质赞不绝口,说“石柱蜂蜜比全球最好的新西兰麦卢卡蜂蜜的品质还好”。
发展成效显著。今年全县预计产蜜可达60万斤,实现收入9000万元以上,蜂农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
精准对接产业脱贫。围绕县委、县政府精准脱贫及14种长效扶贫机制要求,引领中蜂产业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在河嘴乡旗峰村对41户贫困户410群中蜂实行股份分红,确保年户均按股分红1000元以上;在龙潭、鱼池、河嘴、金竹、洗新的8个贫困村开展社会化服务,帮助142个养殖户发展中蜂2125群,确保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在马武、六塘、枫木等乡镇实施就业带动105人,确保每年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实施中蜂全程社会化服务。组建中蜂全程社会化技术服务公司,配备47名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将新发展饲养大户、贫困村、贫困户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将中蜂饲养的7个关键环节全部纳入社会化服务范畴。在此基础上,按服务区域、对象、数量、内容与责任,定点匹配技术服务人员。目前,纳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13个乡镇的6069群中蜂,成活率达90%以上。
发展立体现代农业。实施“养中蜂、栽果树、种药材”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延伸中蜂发展产业链。利用荒山、林地、承包地栽种各类果树、套栽药材,既作中蜂养殖的蜜源,又增加农户种植收入,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多重效益。
发展空间巨大。我县蜂农积极性高、蜂产品认可度广、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做大做强中蜂产业,不仅有条件,而且有必要。一是契合重庆五大功能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功能定位,而且还能实现“面上保护,面上开发”;二是契合“康养休闲”石柱的发展定位,产业原生态、产品纯天然是“康养”的代表性特征,所以完全可以把中蜂产业作为全县康养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发展;三是契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随着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提高与转变,人们对食品、药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养生、保健、美容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而蜂蜜及其衍生产品的功能正好与之相匹配;四是契合扶贫脱贫的要求,目前中蜂产业已成为全县中、高山区贫困户脱贫的主要产业,是承接14种长效扶贫模式的主要载体之一。
亟待解决相关问题,发展更需保驾护航
存在问题不容小觑。一是投入相对不足。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500多万元,每年的投入仅相当于一个中小项目的投入额度。以致在原种场软硬件建设、品牌创建、产品研发和中蜂区域保护等方面推进乏力。二是危害因素增多。如:西蜂入侵严重,致使部分蜂农损失严重;种源管控乏力,致使“中囊病”、“蜂螨病”及“欧腐病”时有发生;“假蜂蜜”销售逐步抬头;盗蜂现象严重,近年来“毁蜂盗蜜”、“盗蜂盗蜜”现象经常发生,给部分蜂农造成严重损失;培育研发滞后,进行中华蜜蜂的品种选育及改良不够,原种场的规模和现代化设施较差,“石柱蜂蜜”蜂产品品牌创建研发不够,品种单一,引进蜂蜜深加工生产线,进行蜂蜜产品加工生产以及开发掌握蜂王浆、蜂花粉、蜂蜡和蜂胶等其他蜂产品加工工艺不够,科研技术力量薄弱等。
发展基础需进一步夯实。据统计,我县森林资源可承载20万群中蜂,尚有10多万群的发展空间,加之中蜂产业符合全市“五大功能区”目标定位、符合我县“康养休闲”发展定位,需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中蜂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将“酸(鲜)甜苦辣”四大产业作为全县康养农业的支柱产业,把中蜂等同于辣椒、黄连、莼菜来对待;二是进一步推广、扩大中蜂全程社会化服务,强化技术服务与普及;三是加大蜜源培植,结合退耕还林等项目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错季节蜜源植物;四是建立“中华蜜蜂国家保护区”;五是加大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重庆市畜科院等科研所的合作联合,组建“石柱蜂蜜”研究中心及专家团队;六是开展中蜂良繁体系研发,建立优质种蜂培育基地;七是开展“石柱蜂蜜”品牌创意设计研发,完善“石柱蜂蜜”品质管控体系;八是开展“石柱蜜蜂”系列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打造全国知名的康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