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养蜂业之吉林养蜂生产介绍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一)养蜂经营和生产形式

1.专业和兼业

专业养蜂者饲养的蜂群占全省蜂群总数的60%,兼业养蜂者(包括业余养蜂爱好者)饲养的蜂群占40%。专业蜂场一般养蜂在百群之内,最多达200-300群。兼业蜂场一般养蜂20-50群,业余养蜂爱好者饲养2-10群。

2.定地和转地

吉林省现有40%的蜂群定地饲养45%的蜂群短途转地饲养,15%左右的蜂群长途转地饲养。大多数养蜂考以生产蜂蜜、 6产品为主,少数养蜂者还生产蜂花粉、蜂胶、蜂毒等蜂产品。

3.省内短途转地路线基本上有以下4条:

(1)4月山花场地→6月下旬椴树场地→7月下旬胡枝子场地→越冬。

(2)4月山花、6月下旬根树场地→7月下旬胡枝子场地→越冬。

(3)4月山花、6月下旬椴树场地→8月向日葵场地→越冬。

(4)4月山花场地→6月下旬椴树场地→7月下旬胡枝子场地→8月中旬向日葵场地→越冬。

(二)蜂群饲并管理技术

吉林省地处高纬度,冬长夏短,蜜源植物花期集中,饲养强群是本地的关键技术。

1.注重春繁和秋繁

在本省自然条件下蜂群易发生春衰和秋衰,采取春秋紧缩蜂巢,适时保温,并在饲料充足的基础上进行奖励饲喂等措施,以保持蜂群正常繁殖。

2.早育王晚分蜂

用春季培育的蜂王组织双壬群繁殖,在组织采蜜群时从双王群中取出1只蜂王组织新分群。这样,不仅能在较短的春繁期中利用工蜂的哺育力和蜂王的产卵力加速繁殖,而且可在气温稳定时期分出理想的新蜂群。

3.以繁殖促进蜂蜜、蜂王浆生产

充分利用辅助蜜源和主要蜜源促进蜂群的持续繁殖,延续蜂群的强盛阶段,保持较强的生产能力,使其在蜂蜜、蜂壬浆生产上发挥作用。在不影响蜂蜜生产的前提下,使年群产蜂王浆达0.5-1kg。

4.长期保持饲料充足

在繁殖期,蜂群内每张巢脾保持有蜜0.5kg左右,每群蜂保持1张以上的花粉脾。流蜜期有留有取,使蜂群长期生活在饲料充足的环境里。

5.培育适龄蜂

每年根据生产计划,做好采蜜适龄蜂和越冬适龄蜂的培育工作。

6.选用良种优质蜂王

利用良种,留优去劣,有王必优,并针对良种特点辅以良法饲养。

7.安全越冬

本省蜜蜂的越冬期为140-150天,安全越冬事半功倍。为此,一是培育健壮的适龄蜂,越冬群不低于4框蜂;二是备足优质越冬饲料蜜,每张巢脾有蜜2.5kg,封盖蜜在60%以上;三是合理布置蜂巢,蜂多于脾;四是适宜的越冬环境,室内越冬确保温度稳定,室外越冬做好包装;五是精心管理。

(三)建立蜜蜂良种繁育体系

1.推广蜜蜂良种的起点

1974-1978年,马德风等专家曾多次深入敦化、安图蹲点,并同当地有关人员组成协作组,应用输送卵虫法开展推广卡蜂及其杂交种的试点工作,逐渐扩大到延边全州,三年在8个县市推广9385群,蜂蜜产量从年产720吨增加到1093吨,蜂群从38715群增加到62000群,推动了当地养蜂生产的发展。

2.国家重点种蜂场-吉林省蜜蜂育种场

1979年吉林省建立延边种蜂场,从此,蜜蜂育种有了专门机构。1983年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成立后,种蜂场隶属于该所。1987年,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在吉林市松花湖区建成蜜蜂育种基地。1989年,农业部将其确定为全国重点种蜂场。1991年经吉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在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育种场的基础上,成立吉林省蜜蜂育种场,下设蜜蜂育种室、育王分场、试验分场。饲养800-1000群蜜蜂,分7个场组,并按育种业务配套定向,初步形成具有保种、选育、扩繁、推广等综合能力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兼有原种场和良种繁殖场的双重职能。

省蜜蜂育种场(包括原种蜂场)自建立以来,坚持育种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先后收集、保存了意大利蜂、东北黑蜂、卡尼鄂拉蜂、喀尔巴阡蜂等9个品种(系),并应用人工授精技术选育了一批纯系。该场选育的喀(阡)黑环系蜜蜂、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喀(阡)×高;喀(阡)×意蜜蜂杂交种等和金星、金环初级工程原种,不仅在本省大面积推广,而且还推广到外省的广大地区。在12年间,向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2.7万只良种蜂王,改良60多万群蜜蜂,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外来人境放蜂者不断增加

长白山区有大面积椴树蜜源,加上交通方便,在60年代初,南方蜂群开始来吉林放蜂,并逐年增加,使吉林省的蜂蜜年产量由10吨猛增到上万吨。70年代,西部的向日葵和半山区、浅山区的胡枝子蜜源,逐渐成为外来放蜂者继椴树花期之后利用的蜜源。1978年进入本省的蜂群达16.8万群,1980年增加到52.7万群。年收购商品蜜5000-7000吨,收购蜂王浆60-80吨,不仅开发利用了蜜源资源,也促进了本省蜂业的发展。

(0)
上一篇 2016年9月24日 下午6:45
下一篇 2016年9月24日 下午6:5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