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养蜂业介绍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总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人口2459.7万。地形基本上可分为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三个区域。气候特点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较温暖。年降水量的60%集中在6-8月。

夏季植物生长繁茂。长白山林区分布着丰富的野生蜜源植物,远古时期就是野生中蜂的故乡;松辽平原种植有大面积的向日葵,构成金色的蜜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与生产相适应的科研、加工、经营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养蜂生产的发展。从而,吉林省成为全国重点蜂业基地之一。

吉林省的养蜂业起源于长白山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猎取野生蜂产品和传统方法饲养中蜂时期

1.长白山野生中蜂

野生中蜂生活在长白山区的历史悠久。受环境因素的选择,形成了抗寒、群大的特性,使这一物种在高寒山区得以生存。远古自然植被繁盛时期,大量野生中蜂繁衍于树洞、石缝里,往往一座山上、一道沟内有数十群之多,故被称为蜂蜜山、蜂蜜岭、蜂蜜沟、蜂蜜顶子、蜂蜜营子等。据1931年的《吉林省乡土志》记载,“双阳县蜂蜜顶子,系清同治初年(1863年),此山多枯树,其有孔洞者蜜蜂就营巢酿蜜,住户多往取之,故名为蜂蜜顶子”;“九台县蜂蜜营,系清朝中叶,此地草木葱笼,盛产蜂蜜,每年来此果蜜者,男女妇孺接因而至,其产蜜之盛概可想见,人称蜂蜜营”。在炎热季节,野生蜂巢受热断裂,蜂蜜从树上、峭壁上的蜂巢中滴下,被称为蜂蜜树等,其传说与遗址,至今犹闻多处。

2.猎取野生蜂产品和蜜蜡贡品

古人在长白山区的狩猎采捕活动中,发现了树洞中的蜂巢,尝识了蜂蜜,创造了猎取蜂蜜的方法。长白山地方史志中有多处“土人上树打松塔、打枯树干柴时从树窟野生蜂巢中取蜜为食”的记载。

3.清王朝在吉林设打牲乌拉机构采捕贡蜜

清朝(1644-1911年)在吉林乌拉(现乌拉街镇)特设打牲乌拉总管署和打牲乌拉协领署,管辖范围周界跨越现在的永吉、舒兰、九台、榆树、双阳、蛟河等县市的部分地域。划出22座贡山、64处贡江河口,专司蜂蜜、东珠、红松籽、鲤鱼等皇家贡品的采捕。打牲乌拉采捕蜂蜜贡品,在清朝持续200多年,每年要毁灭上千群中蜂,但长白山中蜂没有因此而衰落,可见当时长白山中蜂之昌盛。

4.传统方法饲养中蜂

长白山区的中蜂在分蜂季节,常常飞落到房屋、篱笆、树上结团,有时进入土仓、木箱内筑巢繁殖采蜜,成为个人所有。也有猎蜂人格发现的蜂巢略加看护或在取蜜时把蜂收回饲养,人们将空树锯段做成蜂桶,将收捕的中蜂放桶内饲养,也可把桶立于山上招引分蜂团,任其自然繁殖,秋季毁巢取蜜。从清朝后期到本世纪40年代,传统方法饲养中蜂在长白山区发展达到高潮,一家饲养几桶、几十桶者常见,多者上百捅。

5.活框新法饲养中蜂

20年代传入吉林省后,桦甸、永吉人就用活框饲养中蜂。《桦甸县志》1931年记载:“昔年土产蜂蜜量甚富,但以不爱护产量日渐衰落,采用西人养蜂方法经营颇著,使桦人取法仿行于天然者爱护之,加以人工培养,则大利可博有必然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通化、集安、敦化、安图等地的养蜂者开始采用活框饲养中蜂。80年代集安改良了几百群中蜂,建立了中蜂活框饲养蜂场。

6.吉林城-东北重要蜂蜜集散市场

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随着采捕野生蜂蜜生产和以传统方法饲养中蜂生产的发展,吉林城(现吉林市)发展为东北重要的蜂蜜集散市场。1914年蜂蜜上市量为2.5万公斤。1921年吉林市市场零售粗制蜂蜜9000kg、精制蜂蜡1150kg;向外地输出粗制蜂蜜1.28万公斤、精制蜂蜡4120kg。20年代中期以后,吉林蜂蜜向山海关内及日本、朝鲜等地输出销路扩大,销售量增加,成为当地土特产收购的重要品种。

(二)引进和饲弊西方蜜蜂时期

西方蜜蜂和活框饲养技术的引进,使吉林养蜂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西方蜜蜂的引进

1920年前后,珲春县春化乡农户卢永俊等人,通过民间物资交换的途径,用背夹子从俄罗斯境内背回数群黑蜂,第二年又运回数群,同时还换回1台巢础机。从此黑蜂在珲春扎根。1937年珲春县有1217户养蜂其中饲养黑蜂370余群,采蜜近5000kg。当时专业养蜂场较少,多数为个人业余养蜂场。

2.建立西方蜜蜂养蜂场

吉林省历史上较早建立的西方蜜蜂养蜂场有5,处。它们是;大生养蜂工场(1931年)、金川养蜂场(1940年)、蛟河养蜂场(1948年)、辽西农业厅蜂场(1954年)及省九站农校蜂场。

这些专业养蜂场的建立,对全省养蜂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活框养蜂技术和西方蜂种的推广。50年代中期,全省饲养西方蜜蜂4万群左右,产商品蜂蜜700余吨,在省内外销售,还出口250吨。

(三)现代蜂业蓬勃发展时期

1.专业养蜂和兼业养蜂大发展

50年代开始,养蜂生产从传统方法饲养中蜂为主过渡为以新法饲养西蜂为主。60年代,开展转地养蜂和蜂王浆生产以后,养蜂经济效益上升,全省办起了一大批国营、集体、个体蜂场,出现了专业养蜂与兼业养蜂‘齐上的新局面。先后建立了敦化县实验养蜂场、安图养蜂场、省养蜂研究所试验场、省蚕业研究所养蜂场、集安县蜂业公司养蜂场等国营专业养蜂场,加上林业局、学校、农场等建立的专业养蜂场,多达18个国营养蜂场。1979年初,全省集体蜂场发展到1300多个,专业养蜂人员2680人,涌现出一批高产稳产的先进典型,其中黄泥河蜂场、浪柴河蜂场、沙河沿蜂场、四道蜂场饲养蜜蜂场在100-300群,每群年平均产值超过200元,被称为本省养蜂界的“四大家族”。兼业养蜂者多居住在蜜源区,多达数干人,饲养蜜蜂占全省的40%以上。80年代,全省的蜜蜂发展到16万群,加上外地入境放蜂的20-50万群,正常年景可产蜂蜜1万余吨、蜂王浆80余吨,成为外贸出口蜂蜜、蜂王浆的重点生产区。

2.养蜂生产、科技、加工、经营全面发展

1979年建立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承担全省养蜂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任务。80年代,建立2个蜂产品专业加工厂,还陆续出现一批以蜂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厂、制药厂,使大量的蜂产品原料在本省转化为加工制品进入市场。经营环节也由土产公司统购统销发展为多渠道经营,蜂蜜年出口量增长到3000-4000吨,蜂蜜、蜂王浆及其制品内销量增长3-5倍。管理、科技、加工、经营环节配套,形成了商品生产新格局,从而,全省蜂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1)
上一篇 2016年9月24日 上午11:19
下一篇 2016年9月24日 下午6: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