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养蜂业之民族蜜蜂文化介绍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约3700万。有24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3。

云南地形复杂,山区高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94%。云南的气候,水平分布复杂,垂直分布明显。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00~2300mm,下湿季明显,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11月至理年4月为旱季。

云南省植物种类繁多,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皆有。因此,作为植被组成部分的蜜粉源植物,其种类和分布也相应十分复杂。

一、古老的民族蜜蜂文化

(一)云南省蜂业简史

云南省蜂业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养蜂历史。在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战国铜臂甲上,发现刻有一只蜜蜂形象图,根据《怒族简史》的记载,早在2400多年前,云南的先民就开始用圆木凿制蜂桶饲养蜜蜂,利用蜂蜜和蜂蜡等蜜蜂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省蜂业发生了很大变化。1950年全省蜂蜜收购量仅为4.5吨。1955年在楚雄、昆明、昭通、红河等地(州)开始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1960年引进了大批西方蜜蜂。到60年代中期,全省蜂群发展到77万群,1966年全省收购蜂蜜达1823吨。1974年春季,由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爆发,仅剩下约15万群蜂。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生产者的积极防治及精心选育,剩下的蜂群增强了抗病力。1978年,蜂群恢复发展到56万群,蜂蜜收购量达到3698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初期,蜂群发展到80余万群,1990年达到87.6万群(其中西方蜜蜂约5万群)。年产蜂蜜4769吨,蜂花粉30~50吨,蜂王浆5~10吨。

(二)民族蜜蜂文化

云南各族人民在利用蜜蜂产品到饲养蜜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蜜蜂文化,并渗透到生活、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医药等各个领域。

1.蜂氏族的传统云南怒江两岸,生活着古老的怒族,称谓“别阿起”,怒语“蜂氏族”的意思。“怒族简史”记载,怒族都起源于一个共同女始祖“茂充英”的民族。并称第一世祖就已经会用圆木凿制蜂巢,饲养中蜂。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族在母系民族社会就以蜜蜂作为图腾崇拜,一直保存至今。“蜂氏族”是以擅长于采集黑大蜜蜂的蜜、蜡和饲养中蜂及制蜂蜡而闻名。

2.早期蜜蜂形象图的发现在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战国铜管甲”。据放射线碳素测定,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臂甲共5件,仅一件完整,正面有线刻蜜蜂、虎、豹、猪、鱼、虾等动物图象,属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古青铜器。说明当时滇池地区的先民对蜜蜂已有一定认识和了解。

3.蚀蜡铸造法与蜡染工艺历史悠久在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墓葬中,发现有许多结构复杂的房屋模型和人物、动物活动场面的装饰品。此类器物表面光滑平整,如果不是用蚀蜡铸造法,就不可能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说明采用蚀蜡法铸造精美的青铜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的蜡染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瑶斑布”、“五色斑布”、“点蜡幔”之称的蜡染品,在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公元23),曾作为贡品,供帝王朝饰之用。

4.蜂疗保健史话在奕族医药书籍“聂苏诺期”,傣族的“档哈雅”,藏族的“迪庆藏族医药”等典籍中,对蜂蜜、蜂巢、蜂子的医药用途及毒蜜的中毒解救良方均有记载。

15世纪30年代蓝茂编著的《滇南本草》中详细记载了蜜蜂、蜂巢、蜂子的药性,功效和配方。此外,在民间流行的食物疗法中,有近60余个配方。

5.蜜蜂与民俗壮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传统佳节,都要蒸制香软可口的“五彩饭”。先作祭品敬献神灵,然后加蜂蜜佐食,别有风味。食用蜂子(幼虫或蛹)或用油炸,或蒸成糕,加入调料,其味鲜美,在云南各族人民中视为珍看。

云南的25个民族,都有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情歌、寓言、音乐、舞蹈等,其中许多都穿插着与蜜蜂有关的情节,形象生动。

(0)
上一篇 2016年9月6日 上午8:11
下一篇 2016年9月6日 上午8: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