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忠,一位只上过3年小学的山里汉子,凭着与生俱来的一股韧劲痴迷于蜂,经过30余年的不懈探索,成功地破译了人工驯养胡蜂的“密码”,把“论文”写在青山碧水间,将驯养胡蜂做成了年创产值逾百万元、带领村民养蜂致富的产业。
从“孩子王”到“瞄蜂人”
阳春三月,走进龙陵县龙山镇尹兆场村村民黄国忠的养蜂园,可见一个个“篮球”或“面盆”般大小的蜂巢参差错落地挂在树林中,一群群胡蜂有的在林中觅食,有的在花间嬉戏,有的围着蜂包(巢)游弋护卫家园。
铁纱围护的交配室里,黄国忠正在放飞种(雌)蜂,20多平方米的室内一群群翻飞的蜂子奏着鸣笛腾起小小的气浪,让人略有几丝惊悚。让人惊奇的是,翻飞的蜂子围着黄国忠团团旋转做俯冲状,有几只蜂子落在他的面颊上,只见他岿然不动,小心翼翼地退到门口,然后用竹筷轻轻地将面颊的种蜂挟住放回室内,动作干净利落。
“蜂子怎么不蜇你,你一定有独门‘秘笈’?”“蜂子怕蒿子味,每次靠近蜂巢前用蒿草熏一熏身子,这个法子,这里的农民都懂。一般情况下我不用蒿子熏身,蜂子不蜇我,因为我常年侍弄它们,它们已经把我当做蜂族的一员了,邻里乡亲都称我为‘蜂皇’,管着‘蜂王’呢!”黄国忠眼里盈着自得与满足。
黄国忠从小生性不安分特顽皮,是寨子里的“孩子王”,少不更事的他常带着一群山里娃上树掏鸟窝瞄蜂子,河沟里提鱼捞虾。父亲黄春有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瞄蜂人”,每年在山里瞄到的土蜂、胡蜂、蜜蜂达几十窝,把蜂蛹、蜂蜜拿到集市出售补贴家用,日子过得滋润。
在父亲耳濡目染下,黄国忠对蜂特别痴迷,有时观察蜜蜂采蜜、土蜂捕捉昆虫、胡蜂衔木筑巢、蜂蛹破茧成蜂,常常忘了吃饭。父亲看在眼里,便决定带他瞄蜂。
在父亲指导下,黄国忠瞄蜂技能大有长进,收入也有所增加。但黄国忠不满足于“蜂口夺金”的小富,要探索人工驯养土蜂的路子,变夺金为育金。发展驯养胡蜂的核心技术是让蜂王安全过冬,多年来这个命题一直困扰着科技工作者和养蜂人,他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踏上求索之旅。
建立合作社,带领乡亲同致富
“痴于书者文必功,痴于艺者技必精。”识字不多的黄国忠随身携带一个本和一支笔,随时将对蜂子的观察和发现记在本上,碰到不会写的字就用自创的符号替代。
在野外为防止蚊虫叮咬就穿上自制的10多斤重的防护服,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衣服被汗水浸透了拧得出水,为了跟踪迁徙的蜂子,有时没日没夜地在山野里奔波,风餐露宿。
2010年,黄国忠摸索总结出了让蜂王安全过冬的经验付诸实践,使人工驯养胡(土)蜂成为现实。这年黄国忠驯养蜂王3000多只,安全过冬率达96%。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黄国忠把养蜂规模扩大到370巢,2012年达到517巢。2013年成立了龙陵县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和胡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6户,养殖胡蜂1100多巢,带动群众养蜂5000多巢,建成了集交配室、越冬室、筑巢室、电教室、冷藏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胡蜂育种基地和培训中心及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起“公司 基地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链,增强了企业实力。
“我家的山林有几十亩,不养蜂就闲置了,养蜂多了一份收入。”在龙山镇尹兆场村的一片山林里,正在树上挂蜂巢的村民黄国旺说,“种蜂由黄氏蜂业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包收购,产值按1:2分成,公司占1成养蜂户2成。去年我领养了41巢胡蜂,分成收入就有3.4万元,今年用养蜂收入建盖了砖木结构的住房,圆了多年的安居梦。”
传授经验,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黄国忠驯养胡蜂的成功不但惠及当地农民,也受到外地农民的热捧。3月30日上午,笔者在育种基地看到,黄国忠正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学员讲授制作蜂冬眠巢制作课。一位来自湖南省江永县黄甲岭乡的学员陈永强说:“我们江永是个山区县,气候条件跟龙陵县差别不大,适合养殖蜂子,但我们哪里的人不喜欢吃高蛋白的蜂蛹,蜂蛹售价比云南低。我是冲着蜂毒的高价值来参加培训的,掌握技术后买上20群蜂回家养殖,取蜂毒要有养殖规模。”
黄国忠介绍,有不少外地的农民是看了央视播出的“蜂口夺金”、“驯养‘杀人蜂’”等节目后,主动与我联系前来参加培训的,结业回到家乡都养起了蜂,当年就有收益。
“人工驯养胡蜂是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很适合山区农民发展,农户只要掌握养蜂的基本技术就行了,难度大的核心技术都由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包收购,养蜂户只提供山林资源就有稳定收入。”黄国忠说。尹兆场村村民杨开堂是村里的贫困户,日子过得艰难。2012年,杨开堂向黄国忠领养胡蜂13窝,当年收入7000多元。近几年来,杨开堂每年都要领养胡蜂30多巢,每年分成收入两万余元。
对事业的执著使黄国忠不甘平庸。他常说,我就像一个登山者,只能把脚印留在身后,否则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