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经验:写给初涉蜂业的养蜂爱好者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周总之殇

  —写给初涉蜂业追求甜蜜事业的养蜂爱好者

  周,是我曾经的同事。十年前,他停薪留职离开教育队伍,自己组织了一支10来人的建筑队东奔西夺。几年功夫,他便名车洋楼,风光乡里。

去年春,钱包鼓鼓的周开始改行进军养蜂业。去年初,他向当地蜂友买进40来脾中蜂后,决心在养蜂业大展宏图,先是添置100套蜂箱,接着又跑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去注册了一个名字响亮的蜂业公司,还请了两三个帮工。俗话说,甘蔗的第一节往往比较甜。去年夏蜜,他得了个好收成,纯收入2万多元;蜂也繁殖得不错,扩繁近倍。

自繁加上再买进,他的蜂场到年底已发展到有中蜂近80标准箱的规模。这时,周总在蜂友间说话走路的之势 ,就像那大公鸡,不仅昂首阔步,还时时趾高气扬。仅仅一年,周总的故事就在当地业界传得纷纷扬扬:周总要在千里之外的蜜源地建房建基地了;周总明年要招多少人了;周总一年采蜜、收购蜂蜜多少,销售过了多少万;等等。作为行中“明眼”人,我听在耳,喜在心,为周总养蜂旗开得胜自豪!

笔者所在的赣东北地区,去年暖冬今年烂春,冬蜜收入可观,大家拼命摇蜜后的蜂群在烂春的季节,就好比那刚从战场下来,没得休整补员又接着要发动进攻的军队,往往未战自伤。一些大场由于盲目早开繁,天气不给力,烂仔病泛滥。

今春,周总把80群中蜂拉到附近油菜蜜源地后,十多天内,不得不将它们合并成40箱。再十来天,成20箱。由于中囊可防不可治,群内只见蜂减不见蜂增。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20来群蜂全冲了出来,在附近的一棵5米多高的大树上结了个箩筐那样大的大蜂球。此时的周总,不要说没遇过,就是听都没听过,黔驴技穷的他,只好小心翼翼地用一只蜂箱把它们收捕起来。80箱,短短一个来月就变成了这样超大的1箱。

尝过滋味的鱼儿最容易上钩。去年养蜂小有斩获的周总,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没有气馁。在油菜花尾声,他又以每脾100元之价买进20箱近100脾的中蜂,计划自育自繁,以图东山再起。

纵观周总养蜂一年遭遇,我猜测他可能本钱未归。养蜂,不是一个有本钱就行、立志就能马上干好的行业,得有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学习过程。之所以蜂学院学生本科要修4年,是因为养蜂是个复杂的技术活。

与周总养蜂对比,我属小家子气。规模一直控制在20-30箱之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管理范围内劳作,从不贪大求洋。饲喂、防病、自繁渐渐摸出掌握一些规律。巧取蜂财不靠卖蜜,以繁殖蜂群出售为主。结果,年年却是丰歉保收。平时的我,定地饲养不愿外出去追花夺蜜,宅居在家里看看蜂,研究蜂,还不时写写蜂,其乐无穷。

俯视周总昨日的幸运或今日之不幸,回眸蜂界昨日的凋零与今日的繁华,我都有了些许沉甸甸的激动。昨日,我们还记忆着蜂来蜂去的浮躁;今天,我们又欣赏着蜂飞蜂舞之喜悦,自然求得心中的一份自我慰寂,是拥有些许对故乡风物的遐想、向往甚至悠然自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容易。要养好蜂,更不容易!

(0)
上一篇 2018年4月7日 上午9:02
下一篇 2018年4月7日 上午9: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