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范进中举”了能做什么官?范进中举的后续是什么?
- 2、范进中举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 3、范进中举之后到底做了多大的官?
- 4、范进中举相当于什么官
“范进中举”了能做什么官?范进中举的后续是什么?
范进中举的这个故事,出自于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广泛地被人们所熟知,范进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结果他进入疯癫的状态以及胡屠夫等人的言行举止,都沦为了后世之人的笑柄,不过把他中举后的获得职位放到现在,可能你比他还要激动。
范进中举前,50多岁还是一个童生,以前很多乡下的私塾教书的都是秀才,因此范进就连去好的学校教书的资格也没有,他的家境自然贫寒。等到范进中了秀才,我们就会发现,周围人的态度改变了一点,胡屠夫还拿了两斤猪大肠来庆贺,实际上在宋朝年间,秀才已经有了一些特权,比如说可以免除部分徭役,看见知县可以不跪,地方也不能随便用刑等等,然而他同样也只能够获得政府的尊重而已。
秀才本身没有任何的补贴,到了明清年间,大部分贫穷的秀才只能够以教书或者是当他人幕僚谋生,成为特权阶级和老百姓之间之间的另外一个阶层。范进的运气似乎彻底开窍了,他去应乡试,又受到了主考官的抬举,中了举人,举人这个职位,可以说是鲤鱼跃龙门,正式的进入富贵的阶层了,清朝各个县甚至有一份《举人录》,记载着从这里出去的大小举人们。
举人继续参加考试考上进士的可能性大约为百分之五,但是他们即便不考试,也拥有了做官的资格,此外,政府每个月还会发放对举人的高额补贴来鼓励其读书和学习,不少未曾更进一步的举人之后都成为了县令一级别的官员,所以同乡的名流才如此巴结。此外,清代的举人还能够免除一家人的徭役税负,很多大户人家会争着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就是这个目的,所以胡屠夫这么高兴,大家也不要奇怪了。那我们再来说说范进,范进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中举之后,因为范进的母亲去世,在家守孝了三年,厚积薄发的他又进京赶考中了进士,因此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在数年之后,由于范进兢兢业业工作,又被钦点为山东学道。
范进中举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范进中举相当于现在省教育厅的厅长。
范进的母亲去世,在家守孝了三年,厚积薄发的他又进京赶考中了进士,因此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在数年之后,由于范进兢兢业业工作,又被钦点为山东学道。
学道这个官,是负责主管教育科考的官员,也就大概相当于如今省教育厅的厅长,张之洞、纪晓岚等人,也是凭借学道的身份打响了自己的名头,因此范进的人生,虽然大半日子都在寒窗苦读,挨饿受冻,但是后来的结局,想必还是让他感到满意的。
范进中举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吴敬梓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
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都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范进中举之后到底做了多大的官?
范进最后官居四品,于朝堂之中已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四品的位置并不是谁都能当的,能够官居四品足以看出来这个人的办事能力在当时还是首屈一指的。
范进中举之后回到家里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这样的好消息直接让老母亲一时激动便离开了人世。
范进其实应该更委婉一点告诉母亲,毕竟自己得知中举之后也是激动到疯癫的地步,老母亲已经是垂老暮年,更是经不得这样的大起大落,对心脏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一过度激动让老母亲的心脏停跳,也是福兮祸所依了吧。
扩展资料:
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
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胡屠户对范进分赠的六两多银子,先是假意推辞,接着说了一奉承话,低声下气,谄媚作态。这一切都再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范进中举相当于什么官
“范进中举”的“举”指的是“举人”,而“举人”不属于正式官职。在明清的科举制度里面,举人可以是候补官员,当政府有实缺岗位时可以按朝廷调派上任,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在明、清时,举人指的是乡试中试的人,也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举人是什么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举人的释义
1.推举,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圳亩,不系阀阅。”
2.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唐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诗:“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
3.明朝清朝两代称乡试录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丰子恺《缘缘堂随笔·姓》:“在石门湾里,姓丰的只有我们一家,而中举人的也只有我父亲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