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作为一种基本的礼节,古代人见面时会怎样打招呼?
- 2、古代人是怎么打招呼的
- 3、古人怎么问好
- 4、古人打招呼为什么要抱拳或作揖呢?
作为一种基本的礼节,古代人见面时会怎样打招呼?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历史进程中演变,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比如就是我们华夏文明中的见面礼,就是人见面的时候所用的礼节,常见的主要分为三种,作揖,拱手,叩拜。官员之间也有不同的礼节,上下级见面,君主和臣子见面。
一、古代揖礼
作揖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行礼,在这次疫情期间人们不能接触,所以二人见面作揖又开始流行,作揖在我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在各种影视剧中最常见,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揖主要在一种较重的场合,作揖也分很多种,比如天揖,就是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祭拜或行冠礼的时候,我们在电视剧里也见过一些交叉手的揖礼,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主要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的行礼。
二、叩拜礼
叩拜礼是比较繁琐的礼节,通常都是见到了尊贵的人或者重大场合,比如就是臣子见到帝王,这种礼节的演变主要是因为在很久以前人们没有桌椅,只能席地而坐,姿势就像跪拜,慢慢的就演变成跪拜礼,跪拜时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额头放在手上,祭祀时用的比较多,见到身份尊贵的人或者家族里的长辈用的比较多。
三、拱手礼
拱手在电视剧里也很常见,主要是平辈之间,一种比较轻的场合,表示祝贺恭喜,或者是日常见到朋友说的“你好”,主要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左右手姿势不对,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还有妇女的见面礼,除了跪拜和男子相同外,女子有自己的礼节,比如后宫里的女人说“万福”,“娘娘万福”,还有请安礼。
古代人是怎么打招呼的
古人打招呼是行礼,一般不说什么话,说的话当然是说文言文。
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古人怎么问好
古人见面问好是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的提现,问好方式有8种:
1、揖:拱手行礼,是为揖。
2、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3、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4、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
5、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6、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7、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8、古代的一种跪拜礼。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扩展资料:
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往往会衍生出不同的礼仪习俗,因此每个国家以示友好的见面礼仪也各有千秋。
1.意大利、西班牙和大部分欧洲国家
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两个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走上前快速地亲吻彼此的脸颊:先是右侧,然后左侧。如果彼此不太了解对方,也可以通过握手以示友好。这种打招呼方式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是一种惯例。
2.法国
法国的亲吻礼仪比较复杂:先亲吻对方的右侧脸颊,亲吻的次数会因为不同的地区而有所差异,有些地区只吻一下,而在法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见面需要亲吻五下。注意灵活地随机应变就好了。
3.德国
亲吻面颊在德国很常见,不过通常只是在脸颊左侧亲吻一下。一些德国斯多葛派人士和部分德国人最近呼吁废除这一见面习俗,他们认为亲吻面颊是异族文化入侵德国文化的一种表现。
4.英国
英国民间见面亲吻的习俗很奇特,灵感可能源于他们周围的欧洲国家。你也可以坚持只和他握手。
5.荷兰
荷兰的亲吻面颊礼仪是要按照脸颊右侧-左侧-右侧的顺序亲吻三下。关系一般的人之间以及两个男人之间是不会亲吻面颊的。
6.希腊
在希腊,熟人间以握手示友好,而亲近的人则是通过拥抱和亲吻。他们除了亲吻彼此脸颊两下以外,还伴着“拍手”一次,这样的方式使得他们的亲吻看起来更像是精心设计的一记“耳光”。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带你见识不同国家见面礼仪
古人打招呼为什么要抱拳或作揖呢?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有许多讲究,抱拳作揖就是古人见面打招呼的一种行礼仪式,表示对人的恭敬。正确姿势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之。行礼时,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别人给你作揖,你也要给对方作揖还礼。
辑礼作为相见的一种礼仪,始见于周公所著的《周礼》,周公辅佐周成王期间,专门著作《周礼》来规范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和礼乐制度,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周代辑礼的姿势不是现在我们常见的抱拳礼,抱着礼的出现是到了汉代时候的事了。
先秦之前,辑礼属于一般性行礼,最恭敬的行礼方式是行跪拜礼,不管文官武将见了天子一般都要行跪拜礼。但军队中的武将往往身披笨重的盔甲,并且手持武器,行跪拜礼很不方便,所以后来武将在军营中见到天子就以揖礼代替拜礼致敬。
其行礼姿势大概是这样的:武将右手紧握兵器是拳头形,左手抱在紧握兵器的右手背上,弯身行礼。《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意思是:见了汉文帝到军营视察,周亚夫身穿盔甲,右手拿着兵器,不便跪拜,就大胆地改行军营特色“揖礼”。久而久之这种手持兵器的揖礼,慢慢演化成一种抱拳式的揖礼,在古代社交场合流行开来。
到了明代以后,习武之人间行礼时,把抱拳礼进行了改进,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武术或者运动时的行礼,一般双手抬起,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在右手食指第一节,直立着身子抱一下拳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