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李隆基是不是喜欢过太平公主?
- 2、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姑侄关系,他们两个真的相爱了吗?
- 3、大明宫词里李隆基对太平公主是什么感情
- 4、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是什么?
- 5、历史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有没有爱情?
李隆基是不是喜欢过太平公主?
在一些传闻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很微妙,他们之间的情感好像不只是姑侄这么简单,还掺杂了一些爱情。但传闻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在历史上,由于唐朝风气开放的缘故,又因为武则天的家族的确比较特殊——不太在乎伦理,乱伦之爱比比皆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可以和外孙子贺兰敏之私通;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在丈夫死后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并把自己的女儿也送进宫,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表嫂(或表弟妹)韦皇后私通。但从史料中还没有寻到太平公主和侄儿李隆基之间情感纠葛的一丝痕迹,不过,他们围着权力而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却是真实的。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姑侄关系,他们两个真的相爱了吗?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姑侄关系,他们两个并没有相爱。
其实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曾经太平公主认为李隆基是个没有野心的人,还跟他达成统一阵线,凭借一己之力把他送上了太子之位。要知道李隆基其实是庶子,在当时的情况下,想要庶子当上太子是不太容易的事情,但是太平公主还是鼎力相助。当然她并不是一心一意的想要帮助李隆基。
当初太平公主认为李隆基没有野心,所以就顺势推他上位,是为了以后自己能够掌握政权,效仿武则天当上女君王在铺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等到自己可以上位的时机到了,而且他跟自己还是同一个阵营,肯定会让位给自己的。但是让太平公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隆基当上太子以后,野心就展露出来了。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多。太平公主开始频繁的设局想要把李隆基拉下来,甚至在李旦想要让位的时候还让他不交权只让位。于是他继续以太上皇的名字还在掌管大权,这也让李隆基受到了很多的羞辱。这两个人的矛盾就几乎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双方都想至对方于死地,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可能有爱情呢!
所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就算在刚开始的时候感情很好,互帮互助,这也只能算是同盟关系。毕竟两个人都有同样的目标,但是后来分裂也是因为目标不一致导致的,两个人都有野心自然是一山容不得二虎了,于是这两个人才会针锋相对。最终太平公主也是死在李隆基的手上,要是有爱情的话,也不至于会这么无情,赶尽杀绝。所以他们之间肯定是不存在相爱的。
大明宫词里李隆基对太平公主是什么感情
电视剧演的和史实相差太大了,李隆基怎么可能会喜欢太平,太平公主是她的姑姑,比他大二十多呢,而且两人在唐睿宗登基后,处处争斗夺权,可谓是对死对头,太平最后失败,被李隆基赐死。而历史上太平公主真心爱过的应该只有薛绍,薛绍被诬陷谋反后,太平公主曾苦苦哀求过武则天放过薛绍,而武则天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知给薛绍留个全尸,薛绍最后是杖责一百大棍后饿死狱中,太平与薛绍是相爱的,育有四个孩子,而太平公主的第二次婚姻,则完全是顺着母亲的利益要求嫁给了武攸暨,而且是武攸暨原有妻子被武则天赐死了,太平公主经历了第一次的婚姻失败后,对爱情婚姻已经失去信心了,所以开始包养男宠,并把自己的男宠张昌宗推荐给了武则天,张昌宗又把哥哥张易之推荐给了武则天。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是什么?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是姑侄。太平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亲妹妹,当他们的哥哥李显被毒死后,太平公主便是李旦唯一的同胞了,因此对太平公主也倍加爱护;李隆基是李旦的亲儿子,同时也是李弘的继子,这么看来他们是姑侄关系。
政治关系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曾经是政治盟友。太平公主跟韦后、安乐公主是敌对的,二人不仅陷害她,还合伙将唐中宗毒害。起初为了权衡李家和韦后的势力,李旦参与政事,但是韦后没有给李旦权力,平衡失败。
公元710年七月,太平公主参加了李隆基等人发起的除掉韦后的争斗,派了自己的一个儿子跟刘幽求参与,最终杀掉了韦后及其党羽,将自己的哥哥李旦扶上了皇位。
虽然一起合作过,但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拥有一样的野心,都想掌握至高的权力,一致的目标让他们注定成为敌人,而且是劲敌。
当唐睿宗登基后,太平公主的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扶持有功,李旦不仅大加赐封,还跟她一起商议朝中的大事,除了进宫商量外,李旦还会专门派人到太平公主的府中询问一些问题的建议,再想奏请的事李旦都会确认是否有跟太平公主商议。
只要是太平公主要做的事情,李旦都会答应,她的权力甚至高于了皇帝,因此也未把李隆基放在眼里。随着李隆基当上太子,他的才智和能力逐渐显露出来后,太平公主感觉到了威胁,便想方设法陷害李隆基,想将他拉下太子之位,改立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人。
除了造谣监视之外,太平公主还命宫女毒害李隆基。李旦试图平衡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方势力,希望避免冲突,但最终还是选择禅位给李隆基,也可见其无奈。太平公主的所作所为让李隆基很担心,当他当上皇帝后,听从了身边大臣的建议,决定杀了自己的姑姑。
历史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有没有爱情?
应该说,起初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的关系是很好的,他们曾经是一根绳索上的两个蚂蚱,命运相连,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并在诛杀韦后一党的六月政变过程中,
彼此支持,互相配合。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英勇的李隆基如果成为皇帝,太平公主又如何背后操纵权柄?当两人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姑侄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
了。
太子隆基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嫡孙。不过,他出生时,高宗已经谢世,大唐王室正处
于皇位争夺最激烈的时期。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684),父亲李旦被皇太后武则天立为皇帝,是为唐睿宗。6年之后,武则天亲自君临天下,宣布将睿宗李旦降
为皇嗣,改唐为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李旦一家虽身居皇宫,但作为废帝,时刻都有性命之忧。因此,李隆基最初所经历的,并不是与生俱来、恩宠皆重的
王子生活,相反却时时要为父亲一族的生死存亡和自身的命运担忧。李隆基自幼似乎比其他的同龄人更为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更强
据史书记
载,李隆基7岁那年,有一次在官属拥扶下,到朝堂拜见祖母武则天,车骑“严整”,十分威风。当时担任宫中禁卫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是
武则天的伯父武士逸之孙。武懿宗“忌上(玄宗)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大声训斥李隆基的骑士护卫,以此来羞辱李隆基。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
“这里是我家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的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
小孙子备加喜爱。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李隆基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
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自比于曹操,在宫里自称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阿瞒”二字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他忍辱负
重、力避是非的心态。他在身处逆境时善于韬光养晦,躲过了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严酷迫害,即使在中宗在位时,他也十分谨慎。其实,他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
人,又兼性格英武,胸怀大志。平时,他显得好像迷恋于声色犬马,实际上处处留心朝廷的动静。
李隆基17岁时,跟随祖母来到长安,耳闻目睹西京的风物,更加培植了他对李唐祖宗功业的感情。初涉政坛,耳濡目染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使他增长了政治斗争的见识,丰富了对国家政务的阅历。
李隆基从武则天身上,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都学到了许多东西,使得他后来调整统治政策时,吸取了其祖母的统治经验和教训,这也为“开元盛世”奠定了一
个重要条件。武则天对自己的政敌斩尽杀绝的做法,坚定了李隆基对自己的政敌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的指导思想,这些都在以后他铲除韦后集团,消灭太平公主奸党
的斗争中表现出来。
如果说,在少年时期,李隆基介入政治主要是由于受父亲地位的影响,那么,到青年时期,政治的影响就不再限于父亲地位
的变化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五王政变”(即逼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因政变发起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喡、袁恕己五人后被封为玉,所以
又称为“五王政变”)。
长安三年(703),李隆基跟随祖母武则天又回到了东都洛阳。就在次年,李隆基21岁,“五王政变”爆发。在
“五王政变”时,相王府肯定介入其中,李隆基作为相王府的重要成员,即使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李隆基也“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但他也肯定目睹了政变过程。
应当说,“五王政变”形成了他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基本准则
早在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李隆基被升为卫尉少卿之职,主要掌管武库
兵器及守卫宫门的官属,这也是个有权支配禁军的要职。于是李隆基利用职务之便,与禁军“万骑”中的一些人有了频繁的往来。李隆基从唐朝宫廷的三次政变中吸
取到一个最根本的经验,那就是必须有禁军的支持,才有胜利的希望。
在中宗景龙四年(710)以前,唐朝宫廷共发生三次政变,两次成功,
一次失败。第一次是武德九年(626),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他事先收买了北门军中郎将常何,先发制人,得到北门军的全力支持才取得胜利。
第二次是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的诛灭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的政变,这次政变因为有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亲自参与行动,从而取得胜
利。第三次政变是神龙三年(707),太子李重俊的政变,虽然得到羽林将领的合作,但对羽林军内部工作做得少,而且准备仓促,给了中宗煽动的机会,致使羽
林军下层人士倒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李隆基了解到争取羽林军“万骑”支持的重要性。
“万骑”是唐代皇帝的侍卫亲军,初创于太宗初
年,从太宗率领的直系军队中选出一批骁勇善战之士,开始只有百人左右,谓之“百骑”,“百骑”的兵士穿着画有兽纹的衣衫,使用绘有豹形斑纹的马鞍;到武则
天时,逐渐加人,谓之“千骑”,分别隶属于左右羽林营;中宗时,又称为“万骑”,人数更加众多。设置了果毅,由葛福顺、陈玄礼等人担任,以统率这支亲军。
李隆基虽为郡王,却懂得礼贤纳士,他从不以王爷身份压人,得到了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的认可。这些人经常接受邀请到王府参加宴会,也得到许多赠送的
财物。
李隆基在做了三年的卫尉少卿之后,于景龙二年(708)四月,受太子李重俊叛乱的牵连,被降职任命为潞州别驾。别驾即是州的副长官,主管一州的兵马事。
景龙三年(709)中宗冬至祭天,是中宗复位之后三年来的第一次,因此十分隆重。朝廷中的文武百官、皇室成员以及分封在外地的诸王都要回京参加,李隆基
兄弟也被召回京师。大典之后,李隆基留在了长安,居于隆庆坊。这一年他25岁。李隆基住在长安之后,对朝廷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看出一场政治变乱
将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他加强活动,进一步搜罗有用的人才,加强自己的力量。李隆基首先找到了前朝邑县尉刘幽求,此人极富谋略,在张柬
之等人发动神龙兵变时,他就建议除掉武三思,但桓彦范不听,结果都被武党害死。李隆基结识刘幽求之后,便积极与他商讨大计。另外,李隆基还争取到了尚衣奉
御王崇晔、西京苑总监钟绍京等人,这些人均是皇宫中下层但有实权的人物。王崇晔掌管皇室的服装和车马,清楚皇宫内的动静;钟绍京是皇宫内苑的总监,对宫内
门庭道路十分熟悉,具有出人禁宫的方便条件,而其手下的亲信丁匠百余人,则成为临淄王私自招募的武装.
李隆基在做卫尉少卿时,就已开始
与“万骑”中的中下层官员结识相交。此次回住长安,更是诚心接纳,积极拉拢。这时候,韦后的失误给临淄王创造了机会。韦后早已意识到禁军地位重要,在中宗
时已加强了对禁军“万骑”的控制,将羽林军的领导权交给了亲信韦播等人,并且还把持了长安城的警卫防务。韦后的措施引起了“万骑”的不满,韦播等人为了树
威,更是冷酷严峻,兵士常遭痛责处罚,从而激化了矛盾。李隆基乘机劝诱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参加谋划,以图消灭韦党。这些人的支持和参与,为李隆基
的政变成功提供了保证。
当中宗突然去世、韦后临朝称制的消息传来时,李隆基感到自己的机会到了。他发动兵变诛杀了韦后,这是他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参与政变,做得相当成功。
真实关系
在一些传闻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很微妙,他们之间的情感好像不只是姑侄这么简单,还掺杂了一些爱情。
但传闻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在历史上,由于唐朝风气开放的缘故,又因为武则天的家族的确比较特殊——不太在乎伦理,乱伦之爱比比皆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可
以和外孙子贺兰敏之私通;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在丈夫死后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并把自己的女儿也送进宫,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
表嫂(或表弟妹)韦皇后私通。但从史料中还没有寻到太平公主和侄儿李隆基之间情感纠葛的一丝痕迹,不过,他们围着权力而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却是真实的。
从唐睿宗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后,争斗就开始了。唐睿宗重新称帝后,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确定太子的问题。李隆基在兄弟排行中是第三,所以小名“三郎”,睿宗李
且的长子乃是宋王李成器,后来他改名为李宪。睿宗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太子应该是李宪,而不是三子李隆基。但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者,他的功劳
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当时,诸王和公卿大臣们“亦言平王(隆基)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李宪的性格颇肖其父,厌薄权位,不以万乘为贵,他认为父亲得天下
都是弟弟李隆基的功劳,便坚决让出皇太子的位子,而且一生小心谨慎,没有可指摘的过失,李隆基对哥哥既敬重,又感激。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于是立李隆基为太
子。后来李宪死后,李隆基对群臣说:“我的天下是哥哥让给我的,一般的谥号不足以说明我对哥哥的感情。”便给李宪加谥号为“让皇帝”。
唐睿宗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以功业为首,选择三子作为皇太子,得到大臣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赞同。当时政局形势,只能是睿宗当皇帝、隆基当太子,太
平公主绝对不可能萌发当皇帝的意愿,哪怕是一时的闪念。但她自恃功高,以为自已支持过隆基,而太子年仅26岁,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总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
但是,过了几个月,她就觉得不对了。皇太子是很精明的,自有一套政治主张,绝不会屈居于姑母之下。拥护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祟、宋璟等,纷纷以革除“弊政”
的姿态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认为过去的朝政被外戚和诸公主干预得太厉害,强烈要求革除这种弊政,这样就不得不触犯太平公主的私利。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
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取代他.
李隆基当太子不到4个月,“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起来了。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李隆基的长兄李成器,而是姑母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私下挑动李成器说:“废太子,以尔代之。”李成器并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他立刻把公主的原话向李隆基说了。太平公主又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
甚至亲自拦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们废立太子。据史书记载,景云二年(711)正月,“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光范门是
宰相们到中书省的通道,公主于此露骨地宣称废黜太子,不能不令人吃惊。当时,宰相有姚祟、宋璟、郭元振、张说等,都是太子的支持者。被邀的是哪几位,不得
而知。但宋璟肯定在场,他当面抗争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这番严正的驳斥,使太平公主无言对答。
在大造舆论声势的同时,太平公主也在不断扩充势力,她的支持者窦怀贞、萧至忠、崔湜等都担任要职。史称:“公主所欲,上无不听,目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有人甚至说:“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结党营私活动,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李隆基的支持者,后来玄宗朝著名的贤相——宋璟和姚崇为巩固太子地位,秘密地向睿宗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请出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高宗长孙)为刺史,使之离开京师。第二,以隆基两个弟弟,即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为左右率以事太子”。第三,将
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于东都洛阳。把李成器等外任刺史,又将公主等安置东都,这样就从组织上拆散他们的联系。至于歧王和薛王,当然没有争太子的资
格,但是,他们身为左、右羽林大将军,执掌禁军,如果一旦为公主集团所利用,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宋璟和姚祟提出让歧王与薛王分别为东宫左、右卫
率,掌管东宫兵仗羽卫之政令,“以事太子”,目的是为了把太子和两个弟弟的势力集结一起,巩固东宫的实力地位。
睿宗基本上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宣布以李成器为同州刺史、李守礼为豳州刺史,以李隆范和李隆业为左、右卫率。不过,睿宗认为:“肤更无兄弟,唯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所以宣布公主就近于蒲州安置。蒲州即今山西永济,比东都洛阳近便些.
太平公主得知把她安置在蒲州是姚祟和宋璟出的主意,非常愤怒,便去东宫责备李隆基。李隆基很恐惧,于是以退为进,主动奏请加罪于姚、宋,说他们“离间骨
肉”,并表白自己并没有“离间骨肉”之心。后来,姚崇、宋璟被贬。不过,公主仍被安置于蒲州,离开了京师。而歧王和薛王按原计划任命为东宫左、右卫率,
“以事太子”,这对于后来消灭公主势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极”睿宗有人说:“唐睿宗时政治的焦点,是唐睿宗联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争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须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势力。”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太平公主因参与诛韦党、拥立睿宗有功,食封共计一万户,其子祟简、祟敏和崇行三人,加封为异姓王,祟行被封为国子监祭酒,四人九卿三品。于是,便出现了
太平公主权倾朝野的局面,公主每次面陈奏事,皆被睿宗应允。无论是荐人任官,还是调动将相大臣,睿宗皆以太平公主之言为准,即使她不在朝堂听事,也要求宰
相去公主府奏事。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均言公主“权移人主”。
睿宗李旦主观上并不想做一个听命于人的皇帝,但是,他没有公开参与李隆基
的兵变的事实,使他自登基之日起便处于被动的境地。睿宗李旦的这次复位,主要得力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他们共同策划,一起发动的兵变才诛灭了韦后集团。
整个过程睿宗没有参与,至少他没有公开站出来支持这次政变。这使得李旦从开始做皇帝时便挺不直腰杆,说话行事无法理直气壮。由于兵变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两支力量联合发动的,所以兵变之后,这两支政治势力便占据了朝廷官员的绝大部分。两派力量各为其主,势力均衡,只剩睿宗李旦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属于自己的
亲信力量。不得已,李且只有凡事仰仗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妹妹,听从他们的意见行事,力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搞势力平衡。唐容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看
似耍太极功夫,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其实刚开始是倾向于公主的。
由于公主的特殊功勋与地位,加上她“沉断有
谋”,善弄权略,议政处事能力超过哥哥睿宗,所以睿宗即位后,经常与太平公主商议国事据记载,每当宰相奏事,睿宗总是问:“与太平(公主)议否?”又问:
“与三郎(太子)议否?”这里,一先一后,固然是照顾到辈分高低,但实质上反映了公主议政权力是在太子之上,睿宗听取意见时,相比较而言,不是偏向太子,
而是偏向公主,这就为宫廷内争煽了一把火。
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
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
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
随着宫延内争的激化,唐睿宗夹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也比较难受,终于萌发了不愿
意当皇帝的念头。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二,睿宗命太子监国,多少包含有要传位的意思。仅仅过了两个月,趁太平公主在蒲州,睿宗欲传位于皇太子。他召集
三品以上大臣商量,说:“朕生性淡泊,并不以至尊皇位为贵。从前为皇嗣时,让位于中宗。今欲传位太子,卿等以为如何?”所谓“生性淡泊”,实际上反映了睿
宗面对矛盾而束手无策的心情。既然无法调解,也就想传位太子,以免引起新的争斗。
消息一经传出,无论是公主集团还是太子集闭郁惊讶不
已,谁都料不到即位仅10个月的睿宗就公开声称要传位了。太平公主远在蒲州,属于公主集团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尧立即对睿宗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
仰,岂得遽尔?”睿宗时年半百,不算高寿,照正常的情况,传位确实早了一些。李隆基为了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刻叫自己的老师李景伯上疏推辞,甚至连监国
也要让掉。他还奏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得到睿宗的同意。彼此对立的两个集团,出于各自利害关系的考虑,竟在传位问题上都持否定的态度。睿宗只好打消自己的主
意,暂时不提“传位”的事了。
一年半后,即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
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太平公主及其党人这样做是真的想太子李隆基当皇帝吗?当
然不是,显然是在制造李隆基要抢先夺位的流言蜚语,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位避灾”。任凭太平公主苦苦劝
谏,睿宗就是不为所动。碍于嫡长子的舆论,李隆基心中总有本不该立为嗣的隐痛,又迫于公主集团的压力,他总是诚惶诚恐的。李隆基不懂父亲此次为什么如此坚
决,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甚至把话都说绝了:
“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李隆基无可奈何,流涕而出。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
便以让位终结了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
太平公主既然阻止不了传位,又另出计策,提出让睿宗“自总大政”,希望架空28岁的新皇帝。唐
睿宗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
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
朕,发布政令日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
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
世上无绝对的平衡。唐睿宗的平衡政策和太极功夫并没有让双方矛盾缓和下来,反而愈演愈烈,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了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