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蜇刺时由蜇针排出。蜂毒包含多种分子量大小不一的多肽和蛋白质,具有多种药理和生物学活性。
蜂毒用来治疗疾病作为一种民间疗法的应用由来已久,古代的人们在日常的劳作中或是猎食蜂蜜时难免受到蜜蜂的螫刺,被螫刺的部位红肿疼痛,但同时某些病痛也消失了,如关节痛、风湿痛等,就逐渐意识到蜂毒的某些治疗作用,并下意识地用蜜蜂去螫刺身上相应部位来治疗相应疾病。关于蜂毒治疗疾病在民间应用已久,而最早的书面记载是在明代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识》,在卷五中记载“药蜂针”的配方与用法“取黄蜂之尾针合硫炼,加水麝为药。置疮汤头,以火点而灸之”,这与现代的蜂毒外用软膏相似。
国外对蜂毒的应用也有很长的历史,据出土文物记载,古埃及、印度、罗马等都曾用蜂毒治疗风湿病。有文献记载,公元前130年古罗马医学家盖伦记述了蜂毒可用作止痛等多种用途;查理 帝 国 的 查 理 大 帝(742-814 年)和 俄 国 沙 皇 伊 凡 雷 帝(1530-1580年)都曾用蜂螫来治好了痛风等疾病;1864年俄国卢阔斯基、1880年维也纳医生特尔什、1889年留巴斯基等先后发表了蜂毒治疗风湿病的论文;1897年布拉格大学郎格教授报告了蜂毒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蜂毒在我国的应用很广,但对其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房柱在1956年开始研究应用蜂毒治病,并于1957年率先在《中国养蜂》杂志发表“蜂毒疗法概述”,综述蜂毒疗法的医药应用,呼吁业界同仁重视开发利用蜂毒资源,并出版了第一部蜂疗专著,开启了我国对蜂毒疗法现代研究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