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汉族不吃什么肉)

汉族(汉族不吃什么肉) | 蜂蜜百科常识网-凯发网站

本文目录一览:

  • 1、汉族是什么
  • 2、汉族是怎样来的?
  • 3、汉族是怎样形成的?
  • 4、什么是汉人?什么是汉族?
  • 5、汉族简介
  • 6、汉族是什么意思

汉族是什么

汉族是一个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1]“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是怎样来的?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而不衰亡,除了依靠它“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性之外,还有得就是华夏大地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五十六个民族民族之中,我们各有特色但能团结共处!而汉族无疑是贯穿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主线。那么,汉族又是怎么来的呢?

“汉族”名称的来源

“汉族”这一名称中的“汉”来源于一个国号

汉族在上古时期被称为“华夏族”。在战国时期,秦国设立了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秦朝二世而亡,天下大乱,纷争不断。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受封为“汉中王”,其军队为“汉军”,最后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获胜,一统天下,立国号为“汉”。在汉朝统治的这四百多年中,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汉朝人也就以汉人自称,就犹如唐朝人以“唐人”自称一般。至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后,以“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政体,“汉族”也就被赋予法律意义,一个种族正式确立。

“汉族”种群的由来

“汉族”是经过与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发展而来的

首先,他是有“华夏族”发展而来

在公元前4000年,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居住写“夏族”,关中洛阳一带居住着“华族”,蚩尤的先人居住在汉江流域和淮河以南地区。

公元前2700年,夏族的领袖黄帝东进战胜华族领袖炎帝,于现今的新郑县定都,后将汉江流域和淮河以南地区的领袖蚩尤击败,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华族”和“夏族”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

公元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即华夏族的第一个国家。

公元前1600年左右,居住在商丘一带的商部落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商朝,商部落的种族统一中原,在之后与华夏族融合,完全“华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的领袖姬发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周部落的种族又与华夏族融合并“华夏化”,因此,在血缘上仍然以华夏族为主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华夏族与南方的楚人以及北方的少量匈奴族融合。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至此,华夏族通过与东夷族、楚人、以及匈奴人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汉朝国号为名称的“汉族”。

在汉朝之后的华夏大地,不断改朝换代,中原易主,其中不乏少数民族统治者,如鲜卑族,蒙古族,满族等等,这些民族在入主中原后不断被汉化,汉民族也被注入了新的血缘。

直至民国建立,“汉族”以法律形式确立。汉族也由此而来至今发展到近13亿人口。

汉族是怎样形成的?

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

秦统一以后,华夏的族称仍然沿用。但原属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之民,已同为秦朝“黔首”。秦虽国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诸族、匈奴至汉代仍称中原人为秦人。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

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和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东汉以后,中原大乱,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到处是封建割据,到处是纷争战乱。在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处流徙,北方匈奴、鲜卑、乌丸、氐、羌纷纷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江汉地区的部分蛮族也涌进中原。

在中原地区形成汉族与匈奴、鲜卑、乌丸、氐、羌及蛮族交错杂居的局面;而北方汉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史称“衣冠南渡”,在长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汉族与蛮、俚、僚等南方少数民族或部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但他们大多已被汉族同化,丧失了本民族的特点,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扩展资料:

历史上汉族人口有过几次大规模自黄河流域和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移。秦统一六国时,曾将关东强宗大量迁入关中,西汉时也有过类似移民活动,然而当时的经济发展决定了黄河中下游各郡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如以秦岭与淮河为界把郡县地区划为南北两部,两汉大体都是北部约占当时户口总数的80%,南部约占20%。从东汉末年起,北部割据混战,人民开始南迁,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黄河流域人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与长江中上游及汉水流域。

经南北朝,继续有人口南移,使长江流域人口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北部人口多于南部的分布状况。然而如果拿隋末与西晋时的南部诸郡人口总数相比较,则长江流域与岭南各地人口增加了一倍以上。

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与五代时期,北部人口又一次出现了南迁趋势。到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南方人口大增,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洞庭、鄱阳、太湖等大湖周围和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些地方成为人口稠密之区,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各州。除以上两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之外,另外还有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南迁。南部经济自东晋以来发展迅速,至两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不仅密度高于北方,而且汉族人口的总数,至明、清时也已超过北方。

汉族经历与中国境内各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共处、迁徙,于是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其中有的在移居国生根发展,成为当地的华裔,有的则保持中国国籍,成为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

汉族(汉族不吃什么肉)

什么是汉人?什么是汉族?

汉人一般就是指汉族人。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扩展资料:

汉族的习俗

1、称呼习俗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2、丧俗习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3、饮食习惯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炎黄子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炎黄子孙。

原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人数成为最多的民族。

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以农业为主,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扩展资料:

1、农业:汉族及其祖先,自古以来一贯注重农时、改良土壤、轮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选种、培养新品种、改良农具,同时也不断从各民族中吸收新的作物品种和学习耕作技术。创造了在古代堪称水平很高的产量。

2、手工业:古代科学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作战,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瓷、制茶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商业:商业的发达有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至明代中晚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区一些城镇的手工业工场与商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较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汉族聚居的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

汉族是什么意思

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同时汉族也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

中国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逐渐发展而成。遍布全国,人口约10.7亿(1990年),约占总人口的92%。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和各兄弟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汉族的形成发展:

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至今仍无完全一致的结论,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则已基本上得到统一的认识。

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

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扩展资料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族

(0)
上一篇 2023年1月5日 下午3:22
下一篇 2023年1月5日 下午3: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